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桂林一枝

桂林一枝

晋书.郤诜传》:“(郤诜)累迁雍州刺史,武帝于东堂会送,问诜曰:‘卿自以为何如?’诜对曰:‘臣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’。”

后以“桂林一枝”比喻人清贵拔俗,非同一般。科举时代称及第为“折桂”。

唐.白居易《长庆集》卷五六《和春深》诗之十:“折桂名惭却,收萤志慕车。”


见“桂林一枝,昆山片玉”。


【典源】《晋书·郤诜传》:“ (郤诜)累迁雍州剌史。武帝于东堂会送,问诜(shen) 曰:‘卿自以为何如?’诜对曰:‘臣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晋代郤诜为雍州刺史,赴任前武帝在东阁为其送行,问郤诜:“你自认为怎样?”郤诜回答说:“我举贤良对策,列为天下第一,犹如桂林的一枝桂花,昆山的一片玉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科举考试或科举及第。

【典形】 丹枝、桂籍、桂科、桂林一枝、桂林之玉、桂苑、桂苑一枝、昆山玉、攀桂、攀仙桂、郤诜高第、郄诜桂、郤诜枝、郤枝、诜桂、诜枝、失桂、仙桂、一枝桂、一枝仙桂、折桂、擢桂、桂折一枝、郤诜联臂、折桂高枝、一枝丹桂、桂一枝、郤诜策、郤诜第、青青桂、东堂桂、一枝荣。

【示例】

〔丹枝〕 唐·罗隐《东归》:“难将白发期公道,不觉丹枝属别人。”

〔桂籍〕 宋·苏轼《汪覃秀才久留山中以诗见寄》:“飞腾桂籍他年事,莫忘山中采药时。”

〔桂科〕 唐·杜荀鹤《辞郑员外入关》:“男儿三十尚蹉跎,未叙青云一桂科。”

〔桂林一枝〕 唐·张说《洛州张司马集序》:“公增繁荣叶,桂林之一枝; 弥广源流,荆江之九派。”

〔桂苑〕 唐·元稹《授郭皎冀王府咨议制》:“领辕门之右广,假桂苑之元寮。”

〔桂苑一枝〕 唐·罗隐《东归别常修》:“名惭桂苑一枝绿,鲙忆松江两箸红。”

〔昆山玉〕 唐·杜甫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》:“盈把那须沧海珠,入怀本倚昆山玉。”

〔攀仙桂〕 元·李好古 《张生煮海》:“抵多少跳龙门应举,攀仙桂步蟾蜍。”

〔郤诜高第〕 唐·韩翊《别汜水陈县尉》:“谷永直言身不顾,郤诜高第转名香。”

〔郄诜桂〕 清·唐孙华《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》:“首折郄诜桂,行弃终生繻。”

〔郤诜枝〕 五代·和凝《小重山》之二:“正是神京烂熳时,群仙初折得,郄诜枝。”

〔郤枝〕 宋·刘筠《与客启明》:“秦痔从来易得车,郤枝今比我何如。”

〔诜桂〕 唐 · 杜牧 《洛下送张曼容》:“七叶汉貂真密近,一枝诜桂亦徒然。”

〔诜枝〕 唐·罗隐《寄大理寺徐郎中》:“官序诜枝老,幽尘范甑空。”

〔失桂〕 唐·卢纶《送魏广下第归扬州》:“独归初失桂,共醉忽停杯。”

〔仙桂〕 唐·罗隐《东归》:“仙桂高高似有神,貂裘弊尽取无因。”

〔一枝桂〕 宋·陆游《荣归》:“折将蟾苑一枝桂,泛入萱堂百岁杯。”

〔折桂〕 唐·杜甫《同豆卢峰贻主客李员外》:“梦兰他日应,折桂早年知。”

〔擢桂〕 唐·杜甫《哭长孙侍御》:“礼闱曾擢桂,宪府屡乘骢。”


【词语桂林一枝】  成语:桂林一枝汉语词典:桂林一枝

猜你喜欢

  • 橘叟

    唐.牛僧孺《幽怪录》“橘中之乐不减商山”:“巴邛橘园中,霜后见橘如缶,剖开,中有二老叟象戏。一叟曰:‘橘中之乐不减商山(参见“商山四皓”),但不得根深固蒂耳。’一叟取龙脯食之。食讫,余脯化为龙,众乘之

  • 心画

    源见“言为心声”。指书面文字。宋邵博《闻见后录》卷六:“心声不足以发其奥,心画不足以形其妙。”【词语心画】   汉语大词典:心画

  • 徙薪策

    同“曲突谋”。清 陈宝琛《送仲勉之官云南》诗:“夙疑大国患,或在西南陲。徙薪策不售,两纪空赍咨!”

  • 宾至如归

    形容主人招待极其周到。公元前542年,鲁襄公死去的那一个月,子产辅佐郑简公去晋国。晋平公因鲁丧,没有会见郑简公。子产派人全部拆毁了宾馆的围墙安放车马,晋国大夫士匄前来责备他。子产回答道,我听说晋文公作

  • 曹社

    参见:曹社之谋【词语曹社】   汉语大词典:曹社

  • 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

    旧指用重金作奖励手段,一定有人勇于为之效力。语出《后汉书.耿纯传》“重赏甘饵,可以聚人者也”李贤注:“《黄石公记》曰:‘芳饵之下,必有悬鱼;重赏之下,必有死夫。’”后多引作〔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〕。唐.

  • 如虎傅翅

    《韩非子.难势》:“故《周书》曰:‘毋为虎傅翼,将飞入邑,择人而食之。’”按,《周书》语见《逸周书.寤做解》。《三国志.魏书.张既传》:“既曰:‘唯(曲)光等造反,郡人未必悉同。若便以军临之,吏民羌胡

  • 庭中犊鼻

    源见“未能免俗”。形容清贫。唐李颀《别梁锽》诗:“庭中犊鼻昔尝挂,怀里琅玕今在无?”

  • 鲁国髽

    《左传.襄公四年》:“藏纥救鄫,侵邾,败于孤骀。国人逆丧者皆髽。鲁于是乎始髽。”晋.杜预注:“髽,麻发合结也。遭丧者多,故不能备凶服,髽而已。”髽,音zhuā。春秋时,邾国战胜鲁国,鲁人死伤甚多,国内

  • 倾五鹿

    源见“五鹿角折”。形容人雄辩多才,在争论中所向无敌。清毛奇龄《冯二宿荣迁国子监博士》诗:“折角定教倾五鹿,画衣应早兆三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