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班荆道故

班荆道故

左传.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初,楚伍参(伍子胥的曾祖父)与蔡大师子朝(即公子朝,文公之子)友,其子伍举(伍子胥的祖父,名椒举)与声子(子朝之子)相善也。伍举娶于王子牟(即申公)。王子牟为申公而仁(获罪逃亡),楚人曰:‘伍举实送(护送)之。’伍举奔郑,将遂奔晋。声子将如晋,遇之于郑郊,班荆(布荆草代席而坐)相与食,而言复故(返回楚国的事)。”

春秋时,伍举与公孙归生(即声子)是好友。王子牟因获罪逃亡后,伍举因受牵连而逃奔郑国,然后准备到晋国去。声子也将去晋,二人在郑郊相遇,扯草铺地,坐在上面,边吃东西边攀谈。

后以“班荆道故”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。

宋.赵抃《芳草》诗:“古渡班荆客,长堤走马人。”


连动 班,铺开。铺开荆条,坐在上面叙谈往事。语本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伍举奔郑,将遂奔晋。声子将如晋,遇之于郑郊,班荆相与食,而言复故。”清·袁枚《小仓山房尺牍》第46首:“丁丑春,高轩来白下,小具壶觞,~。”△用于形容老友相逢,共叙旧情。也作“班荆道旧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初,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,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。伍举娶于王子牟,王子牟为申公而亡。楚人曰:‘伍举实送之。’伍举奔郑,将遂奔晋。声子将如晋。遇之于郑郊,班荆相与食,而言复故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楚国伍举 (又名椒举)与声子交好。伍举娶王子牟之女为妻,子牟因申公而逃亡。伍举由于送他获罪,于是出奔郑国,打算再逃往晋国。声子将去晋国。二人在郑国郊外相遇,把荆草铺在地上,边吃边议论如何返回楚国之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交谊深厚,相遇而畅叙旧情。

【典形】班荆、感椒举、席地班荆。

【示例】

〔班荆〕 南朝梁·江淹《别赋》:“可班荆兮增恨,惟樽酒兮叙悲。”

〔感椒举〕唐·李德裕《夏晚有怀平泉林居》:“春阙悲子牟,班荆感椒举。”

〔席地班荆〕 清·杨潮观《灌口二郎初显圣》:“你看山坡平厂,可就此席地班荆,割鲜野飨,洒落他一回者。”


【词语班荆道故】  成语:班荆道故汉语词典:班荆道故

猜你喜欢

  • 千夫所指

    形容触犯众怒。梁启超《无枪阶级对有枪阶级》:“他们的罪恶,已经是千夫所指,更无庸我再添一句半句话。”鲁迅《致李秉中》:“然而三告投杼,贤母生疑,千夫所指,无疾而死。生丁今世,正不知来日如何耳。”亦作“

  • 灵胥

    源见“伍胥潮”。相传伍子胥死后为涛神,故称。宋文天祥《送行中斋》诗之三:“鲁仲偶不逢,随世本非愿。灵胥目未抉,端欲诣所见。”亦指波涛、浪涛。宋陆游《感昔》诗之五:“云生神禹千年穴,雪卷灵胥八月涛。”【

  • 枚皋谈笑

    汉代班固《汉书.枚乘传》附《枚皋传》:“(枚)皋辞赋中自言为赋不如相如,又言为赋乃俳,见视如倡,自悔类倡也。故其赋有诋娸东方朔,又自诋娸。其文骫骳,曲随其事,皆得其意。颇诙笑,不甚闲靡。凡可读者不二十

  • 孔武有力

    《诗.郑风.羔裘》:“羔裘豹饰,孔武有力,彼其之子,邦之司直。”孔:甚、很。武:勇武、勇敢。后因以“孔武有力”形容十分威武而有力量。清.蒲松龄《聊斋志异.鸦头》:“孜渐长,孔武有力,喜田猎,不务生产,

  • 斋马清风

    源见“斋马”。称颂地方官居官清廉之风。明冯惟敏《朝天子.感述》曲:“斋马清风,甘棠遗爱,铁船儿再渡海。”【典源】《旧唐书·良吏传·冯元淑传》:“ (冯) 元淑,则天时为清漳令,政有殊绩,百姓号为神明。

  • 桑妇喻

    《列子.说符》:“晋文公出会(指召会群臣),欲伐卫(春秋时的小国)。公子锄(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八引作“公子鉏”)仰天而笑。公问何笑,曰:‘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(往,到)私家者,道见桑妇,悦而与言。然顾

  • 羊真孔草

    唐.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卷二《袁昂古今书评》:“羊真孔草,萧行范篆,各一时绝妙。”南朝宋羊欣擅长楷书,孔琳之善长草书,名重一时,故二人并称为“羊真孔草”。清.李渔《意中缘.画遇》:“若要古人的,有羊真孔

  • 一致而百虑,同归而殊途

    见〔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〕。

  • 步光之剑

    《史记.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因越贱臣种奉先人藏器,甲二十领,鈌屈卢之矛,步光之剑,以贺军吏。”汉.袁康《越绝书.越绝外传记吴王占梦》:“越王抚步光之剑,杖屈庐之弓,瞋目谓范蠡曰:‘子何不早图之乎!’”“

  • 竹叶舟

    唐.李玫《异闻实录.竹叶舟》:“陈季卿者,江南人,举进士至长安,十年不归。一日,于青龙寺访僧不值,憩于大阁。有终南山翁亦候僧,偶坐久之。壁间有寰瀛图,季卿寻江南路,太息曰:‘得此径归,不悔无成。’翁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