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

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

对别人猜疑就不要任用,既任用别人,就不要猜疑。 表示用人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。语出《旧唐书.文宗纪上》:“五月壬戌朔戊辰诏:‘元首股肱,君臣象类,义深同体,理在坦怀。夫任则不疑,疑则不任。’”(任:用。)后多引作〔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〕。宋.陈亮《论开诚之道》:“臣愿陛下虚怀易虑,开心见诚,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。与其位,勿夺其职;任其事,勿间其言。”《续资治通鉴.宋纪.太宗淳化二年》:“左正言谢泌上言:伏睹明诏,不许两府接见宾客,是疑大臣以私也。古人有言曰:‘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。’”也引作〔疑人莫用,用人莫疑〕。用,一作“使”。《金史.熙宗纪》:“谚不云乎:‘疑人勿使,使人勿疑’。自今本国及诸色人,量才通用之。”《警世通言.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疑人无用用无疑,耳畔休听是与非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三三回:“安老爷道:‘自古道疑人莫用,用人莫疑。她两个既有这番志向,又说的这等明白,你我如今竟把这桩事责成她两个办起来,才是絜矩之道’。”


并列 对有疑问的人就不要用他,对使用了的人就不要对他有所疑忌,谓用人应予以充分信任。宋·陈亮《论开诚之道》:“臣愿陛下虚怀易虑,开心见诚,~。与其位,勿夺其职;任以事,勿间以言。”△用于用人方面。→疑人勿使,使人勿疑。也作“疑则勿任,任则勿疑”。


【词语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】  成语: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

猜你喜欢

  • 同气

    源见“同声相应”。喻指志趣相投者。曹亚伯《武昌日知会之破案》:“〔黄冈军学界讲习会〕广结同气,故其宣传甚有力。”【词语同气】   汉语大词典:同气

  • 五云浆

    旧题东汉.班固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西王母谓武帝曰:‘其太上之药,乃有……其次药有丸丹金液,紫华红芝,五云之浆,玄霜绛雪,若得食之,白日升天。’”(据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一引)西王母曾告诉汉武帝,远古时代有

  • 张纲埋轮

    《后汉书.张纲传》:“汉安元年,选遣八使徇行风俗,皆耆儒知名,多历显位,唯纲年少,官次最微。余人受命之部,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,曰:‘豺狼当路,安问狐狸!’”遂弹劾大将军梁冀及其弟梁不疑,京师为之

  • 赤頿

    同“赤髭”。清戴璐《藤阴杂记》八:“赤頿皆赴集,白足竞骈阗。”【词语赤頿】   汉语大词典:赤頿

  • 周召分陕

    《公羊传.隐公五年》:“自陕而东者,周公主之。自陕而西者,召公主之。”《史记》卷三十四《燕召公世家》:“召公奭与周公同姓,姓姬氏。周武王之灭纣,封召公于北燕。其在成王时,召公为三公:自陕以西,召公主之

  • 挟纩

    《左传.宣公十二年》:“冬,楚子(楚庄公)伐萧(春秋时宋国附庸有萧国)。……申公巫臣(巫臣为申县之尹,故称申公)曰:‘师人多寒。’王巡三军,拊(通抚)而勉之,三军之士,皆如挟纩(挟,披。纩,音kuàn

  • 落雕侍御

    唐代高骈的绰号。《新唐书.高骈传》:“有二雕并飞,骈曰:‘我且贵,当中之。’一发贯二雕焉。众大惊,号‘落雕侍御’。”

  • 贵耳贱目

    重视耳所闻,轻视眼所见。形容人轻信传闻,却忽视亲眼目睹的事实。汉代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若客所谓,末学肤受,贵耳而贱目者也。”并列 相信道听途说的,而不信亲眼所见的事实。语出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若客所谓

  • 王事靡盬

    王事:朝廷之事。靡:无,没有。盬( ㄍㄨˇ gǔ ):止息。 原意是国王差事做不完,后泛指公务繁忙。语出《诗.唐风.鸨羽》:“王事靡盬,不能艺稷黍。”同书《小雅.四牡》:“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”唐

  • 勋伐

    《史记.高祖功名侯者年表序》:“太史公曰:‘古者人臣功有五品:以德立宗庙列社稷曰勋;以言曰劳;以力曰功;明其等曰伐;积日曰阅。’”后因以“勋伐”通称功绩。晋葛洪《抱朴子.逸民》:“凡所谓志人者,不必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