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祸起萧墙

祸起萧墙

论语.季氏》:“季氏将伐颛臾。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……。孔子曰:‘……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’”东汉.郑玄注:“萧之言肃也;墙谓异也。君臣相见之礼,至屏而加肃敬焉,是以谓之萧墙。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。”

孔子认为:鲁大夫季孙要攻打颛臾(鲁国的附庸),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(春秋时宫室门前的屏风)的里面,比喻宫廷中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。后遂用为危机内伏之典。

唐.王翰《饮马长城窟行》诗:“一朝祸起萧墙内,渭水咸阳不复都。”


主谓 萧墙,古代宫室内当门的火墙,喻指内部。祸患发起于内部。语本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宋·范仲淹《奏上时务书》:“国侵则害加黎庶,德败则 ~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形容灾祸发自内部。→同室操戈变起萧墙。也作“祸发萧墙”、“祸兴萧墙”、“衅发萧墙”、“衅起萧墙”、“祸生萧墙”、“祸稔萧墙”、“萧墙之祸”、“萧墙祸起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鲁国季孙氏准备攻打鲁的附庸小国颛臾。孔子认为,首先应将自己国内治理好,那样周围的小国自然会归附。因此季孙氏的忧虑,应该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。(萧墙: 古代宫室分隔内外的当门短墙,即照壁。)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内部发生祸乱。

【典形】 祸起萧墙、萧墙、萧墙祸、萧墙衅起、衅起萧墙。

【示例】

〔祸起萧墙〕 唐·王翰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一朝祸起萧墙内,渭水咸阳不复都。”

〔萧墙〕 唐·李公佐《南柯太守传》:“都邑迁徙,宗庙崩坏,衅起他族,事在萧墙。”

〔萧墙祸〕 元·汪元亨《朝天子·归隐》:“算人生几何,惊头颅半皤,怕干惹萧墙祸。”

〔萧墙衅起〕 明·汤显祖《南柯梦记》:“感天知,萧墙衅起再有谁? 可怜故国迁移。”

〔衅起萧墙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》:“以荆轲刺举,时值乱离,衅起萧墙,遂终非命。”


【词语祸起萧墙】  成语:祸起萧墙汉语词典:祸起萧墙

猜你喜欢

  • 思过半矣

    对问题的理解超过了一半。 意谓已经弄懂了大部分道理。语出《易.系辞下》:“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聪明知达之士,观此卦下彖辞,则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。”三国.魏.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

  • 鉏麑触树

    《左传.宣公二年》载:春秋时,晋灵公无道,为所欲为,残害臣民。大臣赵盾激烈谏止他的残暴行径,遭到忌恨。“宣子(即赵盾)骤谏,公患之,使鉏麑(音chú ní)贼(杀害)之。晨往,寝门辟矣,盛服将朝。尚早

  • 伏龙

    同“卧龙”。宋朱熹《斋居杂兴》诗之六:“伏龙一奋跃,凤雏亦飞翔。”【词语伏龙】   汉语大词典:伏龙

  • 弄瓦之喜

    详见“弄瓦”条。偏正 瓦,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。旧时称生女孩为“弄瓦之喜”。语本《诗经·小雅·斯干》:“乃生女子,载寝之地,载衣之裼,载弄之瓦。”[例]他家媳妇生了个千金,许多亲友都来祝贺这“~”。△

  • 东阁贤

    源见“东阁招贤”。喻称受赏识的贤才。唐孟浩然《题长安主人壁》诗:“久废南山田,谬陪东阁贤。”

  • 垂帷

    源见“目不窥园”。谓放下帏幔,专心读书。唐王维《送高適弟耽归游淮作》诗:“自尔厌游侠,闭户方垂帷。”【词语垂帷】   汉语大词典:垂帷

  • 我来自东

    我从东方回来。语出《诗.豳风.东山》:“我来自东,零雨其濛。”晋.夏侯湛《东方朔画赞》:“我来自东,言适兹邑。”

  • 萱花椿树

    源见“萱草忘忧”。又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上古有大椿者,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”椿长寿,因以指代父亲。“萱花椿树”则喻指父母。明汤显祖《牡丹亭.训女》:“祝萱花椿树,虽则是子生迟暮,守得见这蟠桃熟。

  • 手版持倒

    同“手版倒持”。宋吴潜《永遇乐.会老香堂和美成》词:“书空底事?那堪手版持倒!今来古往,几见北邙人晓。”

  • 委委佗佗,如山如河

    委委( ㄨㄟ wēi ㄨㄟ wēi )佗佗( ㄊㄨㄛˊ tuó ㄊㄨㄛˊ tuó ):雍容自得的样子。 仪态雍容大方,像山一样稳重,像河一样渊深。 古代形容贵族妇女德容之美。语出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