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竖子居肓

竖子居肓

源见“病入膏肓”。指病情险恶。宋陆游《病中作》诗:“不忧竖子居肓上,已见真人出面门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公 (晋景公) 疾病,求医于秦,秦伯使医缓为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‘彼良医也,惧伤我,焉逃之?’其一曰:‘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’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公曰:‘良医也。’厚为之礼而归之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,晋景公患病,求医于秦桓公。秦桓公派医缓前去治病。在医缓未到前,晋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小孩,一个说:“缓是良医,我怕他伤害我们,往哪儿逃呢?”另一个说:“藏在肓之上,膏之下好了,他能把我们怎么样?”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,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,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。医缓来后,果然认为病已无法救治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病情危重,不可医救; 也以“二竖”等借指疾病。

【典形】 二竖、膏肓之疾,疾竖、晋竖、竖子、竖子居肓、疾号竖子、二竖子。

【示例】

〔二竖〕 北周·庾信《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》:“倏忽人世,俄然今古,崇发两星,医惊二竖。”

〔膏肓之疾〕唐·柳宗元《愈膏肓疾赋》:“膏肓之疾不救,衰亡之国不理。”

〔疾竖〕 宋·陆游《草亭独坐》:“睡蛇死后魔无力,疾竖降来药有灵。”

〔晋竖〕 唐·韦庄《贼中与萧韦二秀才同卧重疾》:“胸中疑晋竖,耳下斗殷牛。”

〔竖子〕 宋·陆游《小疾偶书》:“竖子何劳一除扫,区区犹欲恃膏肓。”

〔竖子居肓〕 宋·陆游《病中作》:“不忧竖子居肓上,已见真人出面门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哭竹生笋

    同“哭笋”。鲁迅《朝花夕拾.二十四孝图》:“‘哭竹生笋’就可疑,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。”

  • 黄鸟声悲

    同“黄鸟悲鸣”。晋陶潜《咏三良》诗:“荆棘笼高坟,黄鸟声正悲。良人不可赎,泫然沾我衣。”

  • 了如指掌

    同“了若指掌”。清陈澧《东塾读书记.尚书》:“说《禹贡》者,至国朝康熙、乾隆地图出,而后了如指掌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太平天国.行军总要》:“在军中选择熟谙路径之人多名,知得由此去多少路到一市镇,又

  • 多垒

    ①比喻敌军压境。清顾炎武《感事》诗之七: “六军多垒日,万国鼓鞞中。” ②比喻寇敌频繁。宋王禹偁《平阳公主赞序》: “人心大归,兵势大振,卒见削平多垒,底定京师。” 参见:○四郊多垒【词语多垒】   

  • 春树江东

    源见“云树之思”。谓对远方朋友的思念。宋刘镇《沁园春.题西宗云山楼》词:“㕴吟久,想依依春树,人在江东。”

  • 莼羹菰饭

    同“莼菜羹”。宋王之道《沁园春.和彦时兄》词:“纵荻花枫叶,强撩归思;有莼羹菰饭,归更何忧。”

  • 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

    《老子》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指人知道满足,就不会因需求过度而受到侮辱;能够知道适可而止,就不会因过度贪求而遭遇危险。后因以“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”为知足不受辱,知度不遭险之典故。宋.苏轼《

  • 梅额

    源见“梅花妆”。指描梅花装点的额头。宋吴文英《玉楼春.京市舞女》词:“茸茸狸帽遮梅额,金蝉罗剪胡衫窄。”【词语梅额】   汉语大词典:梅额

  • 礼多人不怪

    礼:礼貌。 遇事讲究礼貌,是不会被人责怪的。语出《文明小史》二回:“我今日的一番举动,岂不成了蛇足么?好在礼多人不怪,现在里头尚且十分迁就他们,何况我呢?”《官场现形记》三一回:“他们做京官的是不好

  • 楚囚对泣

    源见“新亭对泣”。形容为国难而忧伤。宋汪元量《莺啼序.重过金陵》词:“楚囚对泣何时已,叹人间、今古真儿戏。”见“楚囚相对”。沈朓《偶成》:“~浑无补,谁为中原奋鲁戈?”【词语楚囚对泣】  成语:楚囚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