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草木皆兵

草木皆兵

把远处山上的野草、树木都误认为对方的军队,形容极度的惊恐、疑惧。东晋后期,前秦苻坚(事迹见前“投鞭断流”条)在统一中国北方后,于公元383年,动员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。东晋派谢玄率八万精锐抗击前秦,首在洛涧一战挫前秦锐气。苻坚得知秦军战败,便登上寿阳城头眺望晋军,见晋军军阵严整,兵精将良,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都认为是晋军,十分惊恐,回头对苻融说:“晋军实在是个劲敌,怎么能说兵少呢?”在晋军的追击下,前秦彻底失败,苻坚率残兵逃回北方。

【出典】:

晋书》卷114《苻坚载记》2918页:“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,见部陈齐整,将士精锐,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,皆类人形,顾谓融曰:‘此亦勍敌也,何谓少乎!’怃然有惧色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吴妍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59回:“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,草木皆兵,迨及到了晚上,仍然毫无动静。” 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25回:“我听了这话,心里觉得梦兆不祥,也和理翁的见解一样,大有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之感。”


见“八公山上,草木皆兵”。李治邦《新闻眼》:“我拧开音响,听琵琶作响,那是著名的古曲《四面埋伏》,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捉对厮杀,惊天动地,~。”


解释皆:都。形容惊恐万状,疑虑重重。

出处晋书·苻坚载记下》:“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,见部阵齐整,将士精锐,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,皆类人形,顾谓融曰:‘此亦(qínɡ)敌也,何谓少乎!’怃然有惧色。”

西晋末年政治腐败,社会动荡不堪,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。南方,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称帝,建立东晋。北方,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、前梁等小国,统一了黄河流域。其后又攻占了东晋的梁(今陕西汉中)、益(今四川成都)二州,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。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,打算一举荡平东晋,统一中国。公元383年8月,苻坚率领近百万大军,向建康进发。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,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,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。经谢安举荐,晋帝任命谢安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,谢安的侄儿谢玄为先锋,率领八万精兵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。前秦军队连续攻下寿春、郧城等重镇后,派大将梁成等驻扎在洛涧,控制淮河,阻止晋军。11月,谢玄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洛涧,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。刘牢之攻克梁成营垒,斩杀了梁成和他的十员大将,秦军死伤甚众。

洛涧大捷,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。谢石挥军水陆并进,直抵淝水东岸,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,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。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,一眼望去,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,将士精锐,连八公山上的草木,也被误认为是晋兵。他惊恐地对弟弟苻融说:“晋军也是勇猛强悍的军队啊,怎么说不行呢?”

淝水之战最终以前秦大败而告结束,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。

近义风声鹤唳杯弓蛇影

反义镇定自若

例句

他经常疑神疑鬼,草木皆兵,搞得周围的人都跟着担心。


【词语草木皆兵】  成语:草木皆兵汉语词典:草木皆兵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头吟

    旧题汉.刘歆《西京杂记》卷三:“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,卓文君作《白头吟》以自绝,相如乃止。”《白头吟》是“乐府”楚调曲名。今“乐府诗”中存有一首《白头吟》古辞,有人以为这是卓文君所作;其实据《宋书

  • 大冯君与小冯君

    《汉书.冯奉世传》:西汉名将冯奉世的两个儿子冯野王和冯立,相继为上郡太守,皆有治绩。“吏民嘉美野王、立相代为太守,歌之曰:‘大冯君,小冯君,兄弟继踵相因循,聪明贤知惠吏民,政如鲁、卫德化钧,周公、康叔

  • 白龙微服

    同“白龙鱼服”。清黄遵宪《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》之二:“秋草木兰驰道静,白龙微服记为鱼。”见“白龙鱼服”。清·黄遵宪《和钟西耘庶常津门感怀诗》:“秋草木兰驰道静,~记为鱼。”【词语白龙微服】  成语

  • 登楼赋

    源见“王粲登楼”。王粲怀乡思归之作。唐刘沧《汶阳客舍》诗:“思乡每读《登楼赋》,对月空吟《叩角歌》。”【词语登楼赋】   汉语大词典:登楼赋

  • 组练

    ①借指精锐的军队。宋辛弃疾《水调歌头·舟次扬州》词: “汉家组练十万,列舰耸层楼。” ②借指军士的武装军容。唐杜牧《东兵长句十韵》: “羽林东下雷霆怒,楚甲南来组练明。” ●《 左传·襄公三年》: “

  • 掇蜂

    南朝.梁.萧统编选《文选》卷二十八晋陆机《君子行》:“掇蜂灭天道,拾尘惑孔颜。”唐.李善注引《说苑》:“王国君,前母子伯奇,后母子伯封,兄弟相爱。后母欲其子为太子,言王曰:‘伯奇爱妾,王上台视之。’后

  • 百绝编

    源见“韦编三绝”。谓勤奋读书,刻苦治学。宋陆游《寓叹》诗:“老生读书百绝编,日晏忘食夜废眠。”

  • 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

    耻:用作动词,以……为可耻的意思。躬:自身。逮:赶上。 言语不轻出口,怕的是自己的行动跟不上。语出《论语.里仁》:“子曰:‘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’”五代.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六:“君子不耻其

  • 断佞臣

    源见“朱云折槛”。指铲除邪恶。唐窦群《题剑》诗:“丈夫得宝剑,束发曾书绅……心许留家树,辞直断佞臣。”

  • 书丹

    用硃笔在碑石上写字,以便石工镌刻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.谷水》:“蔡邕以熹平四年,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,光禄大夫杨赐,谏议大夫马日磾,议郎张驯、韩说,太史令单飏等,奏求正定六经文字。灵帝许之。邕乃自书丹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