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蝇附骥尾

蝇附骥尾

骥(jì季):好马;千里马。此典指苍蝇因附马尾而飞奔千里;比喻颜渊因追随孔子受赞许而名垂后世。后以此典比喻追随先辈、名人,而出名受益。伯夷、叔齐虽然有贤德,只有得到孔子赞扬,他们的名声才更加显扬;颜渊虽然好学不倦,也只有追随孔子之后,他的模范行为才更加显著。此典又作“附骥尾”、“附尾”、“蝇附骥”、“骥尾附”、“骥尾蝇”、“随骥尾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1《伯夷列传》2127、2128页:“伯夷、叔齐虽贤,得夫子而名益彰;颜渊虽笃学,附骥尾而行益显。”《索隐》按: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,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。

【例句】:

唐·骆宾王《上司列太常伯启》:“抟羊角而高翥,浩若无津;附骥尾以上弛,邈焉难托。” 宋·黄庭坚《次韵吉老十小诗》:“疾蝇思附尾,惊鹤畏乘轩。”

宋·陆游《泽居》:“平日酷憎蝇附骥,暮年肯作鹤乘车?” 清·唐孙华《有感明季党事》:“声名骥尾附,假窃虎皮蒙。” 唐孙华《寿座王讲学仇先生》:“敢跃龙门鲤,忻随骥尾蝇。”清·蒋深《蝇》:“未容随骥尾,先欲乱鸡鸣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伯夷、叔齐虽贤,得夫子而名益彰。颜渊虽笃学,附骥尾而行益显。”索隐按:“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,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。”《东观汉记·隗嚣》:“光武与隗嚣书曰:“苍蝇之飞,不过三数步,托骥之尾,得以绝群。”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亦载,注曰:“张敞书曰:‘苍蝇之飞,不过十步; 自托骐骥之尾,乃腾千里之路。然无损于骐骥,得使苍蝇绝群也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古代的伯夷、叔齐虽然贤德,因为得到孔子的称扬才名望更高。颜渊虽然好学,由于像蝇附马尾一样从师孔子,得到孔子教诲、奖掖才声誉日增。苍蝇自己飞不远,然而附在骏马的尾巴上,就可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追随先辈、名人而出名受益。

【典形】 附骥尾、附尾、骥尾附、骥尾蝇、随骥尾、蝇附骥。

【示例】

〔附骥尾〕 唐·骆宾王《上司列太常伯启》:“抟羊角而高翥,浩若无津; 附骥尾以上弛,邈焉难托。”

〔附尾〕 宋·黄庭坚《次韵吉老十小诗》:“疾蝇思附尾,惊鹤畏乘轩。”

〔骥尾附〕 清·唐孙华《有感明季党事》:“声名骥尾附,假窃虎皮蒙。”

〔骥尾蝇〕 清·唐孙华《寿座王讲学仇先生》:“敢跃龙门鲤,忻随骥尾蝇。”

〔随骥尾〕 清·蒋深《蝇》:“未容随骥尾,先欲乱鸡鸣。”

〔蝇附骥〕 宋·陆游《泽居》:“平日酷憎蝇附骥,暮年肯作鹤乘车?”


【词语蝇附骥尾】  成语:蝇附骥尾汉语词典:蝇附骥尾

猜你喜欢

  • 薰弦

    源见“舜弦”。指古雅的乐曲。唐许浑《登尉佗楼》诗:“越人未必知虞舜,一奏薰弦万古风。”【词语薰弦】   汉语大词典:薰弦

  • 时日曷丧,与汝偕亡

    《尚书.汤誓》:“夏王率遏众力,率割夏邑。有众率怠弗协,曰‘时日曷(hé何时)丧,予及汝皆(一作偕)亡。’”夏桀暴政,不断重征劳役和赋税,百姓都怠工不出力,痛恨得咬牙切齿,要和他同归于尽。后以此言表示

  • 倚马成章

    源见“倚马才”。形容文思敏捷,为文顷刻而成。宋吴文英《声声慢.寿毛鹤塘》词:“风月襟怀,挥毫倚马成章。”

  • 抱璧

    《左传.哀公十七年》:“公欲逐石圃,未及而难作(注:“公,卫庄公,名蒯瞆。石圃,晋卿)。辛巳(辛巳,十二日),石圃因匠氏攻公(注:匠,本指木工,此当指为卫庄公做工的百工)。公阖门而请,弗许。踰于北方而

  • 陶潜观海图

    晋.陶潜《陶渊明集》卷四《读山海经十三首》其:“泛览周王传,流观山海图”。晋朝诗人陶潜在《读山海经十三首》其一中有“泛览周王传,流观山海图”之句。我国古籍《山海经》一书中,有许多地方是描绘山、海、动植

  • 韩娥唱

    源见“馀音绕梁”。借指歌女演唱。宋张先《泛清苕.正月十四日与公择吴兴泛舟》词:“吴娃劝饮韩娥唱,竞艳容,左右皆春。”

  • 以人为鉴

    以他人的得失成败,作为自己的法戒。《新唐书.魏征传》载:魏征去世以后,唐太宗临朝叹息说:“以铜为鉴,可正衣冠;以古为鉴,可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。朕常保此三鉴,内防己过。今魏征逝,一鉴亡矣。”鉴:

  • 丰屋之祸

    同“丰屋之戒”。三国 魏杨阜《谏营洛阳宫殿观阁疏》:“王者以天下为家,言丰屋之祸,至于家无人也。”【词语丰屋之祸】  成语:丰屋之祸汉语大词典:丰屋之祸

  • 长鸣都尉

    宋 陶穀《清异录.灵寿子》:“武宗(唐武宗)为颍王时,邸园畜禽兽之可人者,以备十玩,绘《十玩图》,于今传播:九皋处士,鹤;玄素先生,白鹇;长鸣都尉,鸡。”后遂以“长鸣都尉”为鸡的别称。偏正 鸡的别称。

  • 翻羹

    《后汉书.刘宽传》:“宽简略嗜酒……夫人欲试宽令恚,伺当朝会,装严已讫,使侍婢奉肉羹,翻污朝衣。婢遽收之。宽神色不异,乃徐言曰:‘羹烂汝手?’其性度如此。”后因以“翻羹”为待人宽厚的典故。明归有光《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