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见异思迁

见异思迁

谓意志不坚定,因而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。齐桓公问管仲如何安邦定国。管仲回答道,士农工商四种人不应让其杂处,这样会使语言杂乱,互相影响,改变自己的行径。他认为,对于士,应当使他们文雅安娴,父辈之间讲义,子辈之间讲孝,君臣之间讲敬,晚辈之间讲悌,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薰陶感染,见到其他不同的事物不至于改变自己的主张。这样,他们的父兄对他们教育时不至过于严厉便能成功;他们的子弟不用费力便能成才。这样做,就可以使士之后代永远是士。

【出典】:

管子·小匡》:“……少而习焉,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,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,夫是故士之子常为士。”

【例句】:

《毛泽东选集》卷二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,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,以为无出路的人,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。”


连动 看见其他事物就改变原有的想法。比喻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。语本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少而习焉,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”毛泽东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这对于一班~的人,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、以为无出路的人,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。”△贬义。多用于写人对工作不安心、不专一、不坚定方面。→喜新厌旧 弃旧图新 三心二意 朝三暮四 ↔既来之,则安之 随遇而安 一心一意 始终不渝


解释迁:改变。指看见别的事物,就改变原来的主意。形容意志不坚定,喜爱不专一。

出处管子·小匡》:“少而习焉,其心安焉,不见异物而迁焉。”

春秋时期,齐桓公继位为君后,任命鲍叔为宰相,但是鲍叔认为管仲比自己更合适,就坚决让位给管仲。于是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,向他询问如何治理礼崩乐坏、百废待兴的国家。管仲认为首先应当树立百姓的楷模,制定合理一贯的税收,使政民和谐、赏罚严明、尊卑有序。桓公又问:“如何成就百姓的事业?”管仲说:“对于士农工商四种百姓,不能让他们混杂地住在一起。假如混住,他们的语言就混杂了,所从事的职业也就会改变。具体说来,就是把士安顿在清静的地方,把工安排在靠近官府的地方,把商安排在靠近集市的地方,把农安排在靠近田野的地方。”

管仲认为:“把士集中起来居住在环境清静的地方,就会做父亲的与做父亲的在一起谈论义,做儿子的与做儿子的在一起谈论孝,为君主服务的人在一起谈论恭敬之道,年轻的人在一起谈论友爱之道。人们年少的时候耳濡目染的是这些,他们的心也就安于这些,不会看到别的行业而改变心思转行。这样,父兄们的教育不必急切却能教好,子弟们的学习不必劳累而能学成,结果士人的儿子总是士人。”对于其他农工商三种人,管仲也都采取集中居住的办法,让他们的心安于自己从事的职业,不因看到别的行业而转行。管仲随后又制定了国家的各项制度,使齐国走上强国之路,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。

近义朝三暮四

反义一心一意

例句

见异思迁、用心不专是从事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忌。


【词语见异思迁】  成语:见异思迁汉语词典:见异思迁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马据鞍

    源见“马援据鞍”。表示老当益壮,仍思建功立业。宋李曾伯《沁园春.己未初度》词:“绝类文渊,当年矍铄,上马据鞍奚所为?”

  • 樵人取箭

    源见“郑公风”。比喻求祷顺风。唐李商隐《祭全义县伏波庙文》:“不待樵人之取箭,已见风回。”

  • 介者不拜

    见〔介胄之士不拜〕。

  • 髀肉重生

    同“髀肉复生”。王鼎《赠人菊》诗之三:“英雄潦倒知多少,髀肉重生志未灰。”

  • 醉翁之意

    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八回: “仇五科说: ‘翩翁是 “醉翁之意” 罢哩。’ ” 参见:○醉翁之意不在酒【词语醉翁之意】  成语:醉翁之意

  • 得意忘言

    意谓言词所以达意,既以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言词。后亦用为彼此默喻之意。庄子说,渔具是用来捕鱼的,捕了鱼就忘了渔具;兔网是用来捉兔的,捉到兔便忘了兔网,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,掌握了思想就忘记了语言。我怎么才

  • 万死不顾一生

    宁肯万死,不求一生。 意谓抱定必死决心。语出汉.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,赴公家之难,斯已奇矣。”汉.刘向《新序.杂事》:“所使皆趋汤火、蹈白刃,出万死不顾一生之难。”唐.李白

  • 狗血喷头

    比喻被骂得很厉害。清代吴沃尧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十七回:“那提调狼狈不堪,到了岸上,见了钦差,回完了公事话,正要诉苦,才提到了河航管带四个字,被钦差拍着桌子,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。”偏正 形容骂得

  • 月扇

    源见“班姬咏扇”。指团扇。因班婕妤《怨歌行》中有“裁为合欢扇,团团似明月”之句,故称。北周庾信《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》诗:“文弦入舞曲,月扇掩歌儿。”宋陆游《村居初夏》诗:“我有素纨如月扇,会凭名手作新

  • 英物之啼

    《晋书.桓温传》载:桓温字元子,东晋谯国龙亢(今安徽省怀远县西)人。他是太守桓彝之子,晋明帝司马绍之婿。永和元年(公元三四五年)任荆州刺史,屡有战绩,后立简文帝,官至大司马,遂专擅朝政。“(桓温)生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