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识韩

识韩

同“识荆”。宋洪适《与交代沈正言启》:“久驰慕蔺之诚,尚阻识韩之愿。”


【典源】唐·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:‘生不用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。’何令人之景慕,一至于此耶! 岂不以有周公之风,躬吐握之事,使海内豪俊,奔走而归之,一登龙门,则声誉十倍。所以龙盘凤逸之士,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,他为人喜荐拔后进,为士人所推崇、仰慕,李白在写给他的信中说: 天下士人纷纷传扬:“生不愿做万户侯,但愿一识韩荆州”。您令人景慕,到了这种程度,是因为有周公的风度,使天下才俊,奔走而去到您那里,像登上龙门,一下子便声誉提高十倍。所以有抱负有才学的人,都想让您来评价一下。参见〖李膺龙门〗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颂接纳、举荐自己的前辈。

【典形】 荆州韩、识韩、识韩荆州、瞻韩、不愿万户侯。

【示例】

〔荆州韩〕 宋·范成大《送通守林彦强寺丞》:“穷山薄宦我无恨,识公大胜荆州韩。”

〔识韩〕 清·黄景仁《贺新郎·辛卯除夕呈朱笥河先生》:“廿载识韩今已遂,把今年,除了心还肯。”

〔识韩荆州〕 宋 · 苏轼 《送张嘉州》:“少年不愿万户侯,亦不愿识韩荆州。”

〔瞻韩〕 清·秋瑾《题潇湘馆集》:“登龙喜遂瞻韩愿,何日重停问字车?”


【词语识韩】   汉语词典:识韩

猜你喜欢

  • 灞桥诗句

    同“灞桥诗思”。明王行《如梦令.题雪景》词:“满眼落花飞絮,回首琼林玉树。驴背是何人,得了灞桥诗句。”

  • 驾鼓

    同“驾鼓车”。明陈束《厩马赋》:“伯氏难遘,虑贾勇以招尤,甘专心而顺畜,虽驾鼓以犹任,况闻香而不齅。”【词语驾鼓】   汉语大词典:驾鼓

  • 扣槃扪龠

    同“扣槃扪烛”。俞平伯《诗的神秘》:“都是扣槃扪龠之谈,招摇撞骗之技。”

  • 衣人之衣者,怀人之忧;食人之食者,死人之事

    怀:想念。 穿人家的衣服,就要惦记着人家的患难;吃人家的饭,就要拼死为人家效劳。语出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吾闻之,乘人之车者,载人之患;衣人之衣者,怀人之忧;食人之食者,死人之事。”《资治通鉴.齐

  • 邺侯架

    同“邺架”。清查慎行《酬同年张声伯秦中见怀之作》:“娄东富文献,世守邺侯架。”【词语邺侯架】   汉语大词典:邺侯架

  • 目光在牛背

    《晋书.王衍传》载:王衍一次被族人打中嘴巴,与王导坐牛车回家途中,心中气愤,取镜自照,因怕王导看透心事,故意装作漫不经心地说“尔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”。后因以“目光在牛背”形容对世事漠不关心。宋张元幹《

  • 妖由人兴

    《左传.庄公十四年》:“初,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,内蛇死。六年而厉公入。公闻之,公问於申繻曰:‘犹有妖乎?’对曰:‘人之所忌,其气燄以取之,妖由人兴也。人无衅焉,妖不自作,人弃常,则妖兴,故有妖。’

  • 一蹴可几

    同“一蹴而就”。几,近,及。梁启超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四章二节:“天下事非一蹴可几者。”见“一蹴而就”。邹韬奋《对人对境和对己的态度》:“我们必须向着改善现实的动向努力,但是我们同时也须明了这并

  • 平头奴子

    旧指奴婢仆役们。梁武帝《河中之水歌》:“珊瑚挂镜烂生光,平头奴子擎履箱。”唐李白《梁园吟》:“平头奴子摇大扇,五月不热疑清秋。”偏正 指奴婢仆役们。语出梁武帝《河中之水歌》:“珊瑚挂镜烂生光,平头奴子

  • 罢马不畏鞭棰

    疲劳乏力的马不怕鞭打,比喻穷困不堪的老百姓不怕严刑峻法。罢:通“疲”。汉代桓宽《盐铁论.绍圣》:“罢马不畏鞭棰,罢民不畏刑法。”主谓罢,通“疲”。疲劳乏力的马不怕鞭打。比喻处于绝境的人而无所畏惧。语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