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钱镠射潮

钱镠射潮

源见“射潮”。表示战胜自然的英勇气概。王德钟《题许盥孚西泠访古图》诗:“须臾吸尽江水,可得三千钱镠射潮矢。”


【典源】 宋·苏轼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诗自注:“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,与海神战,自尔水不近城。”《吴越备史·武肃王》:“ (开平) 四年,……八月始筑捍海塘,王因江涛冲激,命强弩以射潮头,遂定其基。”《十国春秋·武肃王世家下》引《昭勋录》云:“王筑捍海塘,怒潮急湍,版筑不就。乃采山阳之竹,法矢人造为箭三千只,羽以鸿鹭之羽,饰以丹朱,炼刚火之铁为镞,命强弩五百人以射涛头。人用六只,每潮一至,射以一只,射及五只,潮乃退,东趋西陵。”

【今译】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(liu)(谥武肃) 作捍海塘,因为江涛冲激,无法筑成。于是钱镠打造三千大箭,命水犀军以五百强弩迎射潮头,迫使潮水后退,不再近城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气概勇武;或用以咏吴越风物、江潮等。

【典形】 长堤万弩、弩注钱塘、千弩射、钱王羽箭、三千强弩、射潮、射潮弩、水犀弩、犀军放弩、犀弩三千、强弩千雕翎、射潮水、强弩射无吴、射钱塘、潮头万弩、钱王万弩、弩壮射潮、万弩横江、强弩射潮、强弩千。

【示例】

〔长堤万弩〕 金·王渥《水龙吟·从商帅国器猎》:“快长堤万弩,平冈千骑,波涛卷,鱼龙夜。”

〔弩注钱塘〕 明 · 张煌言《追往》:“椎飞博浪沙先起,弩注钱塘潮亦停。”

〔千弩射〕 宋·苏轼《与叶淳老等同相视新河》:“君不见元帅府前罗万戟,涛头未顺千弩射。”

〔钱王羽箭〕 清·吴伟业《沁园春·观潮》:“伍相鸱夷,钱王羽箭,怒气强于十万兵。”

〔三千强弩〕 明·徐渭《八月十五映江楼观潮》:“传道吴王度越时,三千强·弩射潮低。”

〔射潮〕 清·钱谦益《西湖杂感》之四:“垂乳尚传天目谶,射潮犹望水犀军。”

〔射潮弩〕 清·潘耒《韩蕲王墓碑歌》:“麾日之戈射潮弩,半壁江山留宋土。”

〔水犀弩〕 清·黄景仁《观潮行》:“答言三千水犀弩,至今犹敢撄其锋。”

〔犀军放弩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铁马嘶风先突塞,犀军放弩早惊潮。”

〔犀弩三千〕 明·高启《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》:“罗平恶鸟啼初起,犀弩三千射潮水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右军鹅

    源见“换鹅书”。美称白鹅。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,因以“右军”为其代称。唐孟浩然《宴荣二山池》诗:“枥嘶支遁马,池养右军鹅。”

  • 耕问奴,织访婢

    《南史.沈庆之传》:“沈庆之字弘先,吴兴武康人也……庆之曰:‘为国譬如家,耕当问奴,织当访婢。陛下今欲伐国,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,事何由济?’上大笑。”元嘉二七年,宋文帝将北侵,沈庆之说:国家有如家庭,

  • 冲斗剑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指龙泉剑和太阿剑。比喻志气高迈、才华英发的人。唐元稹《纪怀赠李六户曹》诗:“椎埋冲斗剑,消碎莹壶冰。”宋赵善括《满江红.辛卯生日》词:“颖脱难藏冲斗剑,誓清行击中流楫。”

  • 毛锥子

    即笔的代称。后也用来泛指文人和文事,用以和武事相对。出自五代史弘肇的事迹。史弘肇(?-950年),字化元。郑州荥泽(今河南郑州西北)人,士兵出身。因其作战勇敢善步行,被北汉高祖刘知远提拔为禁军军校。后

  • 孔雀屏开

    源见“锦屏射雀”。指择婿待嫁。明朱鼎《玉镜台记.议婚》:“孔雀屏开烛影红,会看佳婿近乘龙。”【词语孔雀屏开】   汉语大词典:孔雀屏开

  • 受取一大钱

    源见“一钱太守”。颂扬地方官吏清政爱民。明高启《野老行送陈大尹》诗:“鸡鸣相送拜道边,愿公受取一大钱。”

  • 无谓秦无人

    《左传.文公十三年》:“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(注:士会,春秋时晋国大夫。晋哀公死后,曾随先蔑使秦,迎立公子雍,因受到赵盾的排拒,于公元前六二〇年随先蔑投奔秦国),……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,以诱士会(注:

  • 东方牍

    源见“三千牍”。借指向帝王的长篇上书。明唐寅《赠徐昌国》诗:“三千好献东方牍,来伴山人伴法王。”

  • 束蒲为脯

    汉.应劭《风俗通义.佚文》:“秦相赵高,指鹿为马,束蒲为脯(音fǔ,肉干),二世不觉。”(按:见《风俗通义校注》佚文,辑录自《文选》卷一〇潘安仁《西征赋》唐.李善注引《风俗通》)《北堂书钞》卷一四五引

  • 立程门

    同“立雪程门”。清王摅《和清风店雪后题壁》:“有时还去立程门,门外雪深正三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