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霓裳羽衣曲

霓裳羽衣曲

唐代白居易《霓裳羽衣舞歌》中自注:“开元中,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造(霓裳羽衣曲)。”又刘禹锡《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》:“开元天子万事足,惟惜当时光景促。三乡陌上望仙山,归作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宋代欧阳修、宋祁《新唐书.礼乐志十二》:“河西节度使杨敬恕献《霓裳羽衣曲》十二遍,凡曲终必遽,唯《霓裳羽衣曲》将毕,引声益缓。”宋代王灼《碧鸡漫志》卷三谓此曲“西凉创作,明皇润色,又为易美名。”宋代乐史《杨太真外传》:“上又宴诸王于木兰殿,时木兰花发,皇情不悦。妃醉中舞《霓裳羽衣》一曲,天颜大悦,方知回雪流风,可以回天转地。”“妃曰:《霓裳羽衣》一曲,可掩前古。”

《霓裳羽衣曲》为唐时舞曲名,概西凉杨敬述等造作,唐明皇加工润色而成。后因用为咏李杨恋情之典。唐代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唐代杜牧《过华清宫绝句》:“《霓裳》一曲千峰上,舞破中原始下来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广记》 卷二十二录《逸史》:“开元中,中秋望夜,时玄宗十宫中玩月。(罗) 公远奏曰:‘陛下莫要至其中看否?’乃取拄杖,向空掷之,化为大桥,其色如银,请玄宗同登。约行数十里,精光夺目,寒色侵人,遂至大城阙。公远曰:‘此月宫也。’见仙女数百,皆素练宽衣,舞于广庭。玄宗问曰:‘此何曲也?’曰:‘霓裳羽衣也。’玄宗密记其声调,遂回,却顾其桥,随步而灭。且召伶官,依其声调作《霓裳羽衣曲》。”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九重城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。”

【今译】 唐代开元年间,中秋月夜,玄宗在宫中赏月,方士罗公远问:‘陛下是否愿意到月中游览一番?’只见他取出拐杖向空中掷去,顿时化成一座银色大桥,请玄宗一同登月。行约数十里后,光彩夺目,寒气逼人,来到了月宫。见大庭中几百位仙女,身穿白衣,翩翩起舞。玄宗问:“这是什么曲调?”回答说:“是霓裳羽衣。”玄宗暗自记下乐谱,然后返回,回首看桥,随走桥随在身后消失。玄宗召见乐官,按其声调作下《霓裳羽衣曲》。又唐玄宗专宠杨贵妃,扬贵妃善为《霓裳羽衣》舞。后爆发安史之乱。《长恨歌》中说:“渔阳战鼓震天动地,惊破了《霓裳羽衣曲》。京城宫阙烟尘四起,皇帝的千乘万骑奔向西南去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精美的音乐、舞曲; 或指安史之乱事。

【典形】 惊破霓裳、霓裳、霓裳舞、霓裳舞破、渔阳胡马、渔阳鼙鼓、霓裳曲、霓裳梦断。

【示例】

〔惊破霓裳〕 宋·朱敦儒《鹧鸪天》:“自从惊破霓裳后,楚奏吴歌扇里新。”

〔霓裳〕 宋·刘辰翁《宝鼎现·丁酉元夕》:“便当日亲见霓裳,天上人间梦里。”

〔霓裳舞〕 宋·黄庭坚《调笑·诗曰》:“犹思一曲霓裳舞,散作中原胡马尘。”

〔霓裳舞破〕 明·余怀《水龙吟》:“听鹧鸪啼罢,霓裳舞破,千日酒,真堪醉。”

〔渔阳胡马〕 元·李齐贤 《人月圆》:“小颦中有,渔阳胡马,惊破霓裳。”

〔渔阳鼙鼓〕 清· 曹贞吉 《百字令》:“泥丸封未得,渔阳鼙鼓,响入华清。”


【词语霓裳羽衣曲】   汉语词典:霓裳羽衣曲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有根,水有源

    见“木本水源”。

  • 一秋悲

    源见“宋玉悲秋”。谓对萧瑟秋景而伤感,慨叹人生年华易逝。宋苏轼《和晁同年九日见寄》:“病马已无千里志,骚人长负一秋悲。”

  • 归马牛

    同“归马放牛”。明沈鲸《双珠记.赴婚遇兄》:“如周室修文,归马牛而示弗用。”

  • 缄扇思母

    南朝宋张敷怀念亡母的故事。《宋书.张敷传》:“生而母亡,年数岁,问知之,虽童蒙,便有感慕之色。至十岁许,求母遗物,而散施已尽,唯得一扇,乃缄录之。每至感思,辄开笥流涕。”

  • 燕昭好马

    同“燕昭市骏”。《旧唐书.薛登传》:“燕昭好马,则骏马来庭;叶公好龙,则真龙入室。”主谓 战国时代燕昭王爱好骏马。后比喻招纳贤士。《旧唐书·薛登传》:“~,则骏马束庭;叶公好龙,则真龙入室。”△用于求

  • 把经向石

    源见“生公点石头”。指高僧向群愚说法。唐陆龟蒙《独夜》诗:“生公把经向石说。”

  • 河阳新鬓

    同“河阳衰鬓”。宋贺铸《南柯子.别恨》词:“有恨花空委,无情水自流。河阳新鬓尽禁秋。萧散楚云巫雨、此生休。”

  • 势不两立

    双方尖锐对立,其势不可并存。《战国策.楚策一》:“楚强则秦弱,楚弱则秦强,此其势不两立。”亦作“势不两存”。《三国志.吴志.陆逊传》:“得报恳恻,知与(文)休久结嫌隙,势不两存。”主谓 势,情势;立,

  • 阿婆三五

    源见“东涂西抹”。指自己少年得意的时光。宋张孝祥《浣溪沙.再用韵》词:“细捻丝梢龙尾北,缓携纶旨凤池东。阿婆三五笑春风。”

  • 一身作客

    源见“望门投止”。谓避难他乡,飘泊无依。明钱晔《赠周岐凤》诗:“一身作客如张俭,四海何人是孔融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