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顾名思义

顾名思义

看到名字就想到名子的含义。后来也比喻做出某种结论或解释是理所当然的。王昶(?-259年),字文舒,太原晋阳(今山西晋阳)人。曹丕在东宫时,为中庶子。曹丕即位,迁兖州刺史。明帝时加扬烈将军。齐王曹芳时和东吴交战,以军功封征南大将军,京陵侯,后以平诸葛诞之乱,位进司空。王昶为人非常注重名节,甚至给子侄们起名字也考虑谦实守道。侄儿起名叫王默(字处静)、王沈(字处道)。其子名叫王浑(字玄冲)、王深(字道冲)。并写书告戒他们说:“孝敬仁义是最重要的,应身体力行,不应追求浮华。我想让你们立身行事,遵守儒者之教,履行道家之言,所以才用玄、默、冲、虚作你们的名字,为的是让你们看到名字就想到它的含义,而不能违背它。”

【出典】:

三国志·魏书·王昶传》卷27第744、745页:“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,皆依谦实,以见其意,故兄子默字处静,沈字处道,其子浑字玄冲,深字道冲。遂书戒之曰:‘……欲使汝曹立身行己,尊儒者之教,履道家之言,故以玄默冲虚为名,欲使汝曹顾名思义,不敢违越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桓南郡与道曜讲《老子》,王侍中(祯之)为主簿,在坐。桓曰:‘王主簿可顾名思义。’”刘峻注:“老子明道,祯之字思道,故曰‘顾名思义。’” 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四回:“岳飞应道:是先人命为‘鹏举’二字。周侗道:‘正好顾名思义。’”


连动 看到名称,就会想到它的含义。语出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昶传》:“其为兄子及子作名字,皆依谦实,以见其意,故兄子默字处静,沉字处道,其子浑字玄冲,深字道冲。遂书戒之曰……欲使汝曹顾名思义,不敢违越也。”张天民《创业》:“无名地,~,它是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,没有人家,没有道路,没有牛羊,它连个名字都没有,因此叫无‘名’地。”△用于描写名实一致。→ 望文生义循名责实 名副其实 ↔有眼无珠 名不副实 土龙刍狗 有名无实


【词语顾名思义】  成语:顾名思义汉语词典:顾名思义

猜你喜欢

  • 鵩鸟长沙

    源见“贾生赋鵩”。谓被谪去荒远之地。唐杜甫《哭韦大夫之晋》诗:“鵩鸟长沙讳,犀牛蜀郡怜。”

  • 冯子都

    《汉书.霍光传》:“初,光受幸监奴冯子都,常与计事,及显(霍光妻)寡居,与子都乱。”晋.晋灼注引《汉语》:“东闾氏亡,显以婢代立,素与冯殷奸也。”唐.颜师古注:“监奴,谓奴之监知家务者也,殷者,子都之

  • 移木之信

    《史记.商君列传》:“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;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,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‘能徙者,予五十金。’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”已:不久。后引用

  • 沉刀

    《晋书.郭翻传》:“郭翻字长翔,武昌人也。……尝坠刀于水,路人有为取者,因与之。路人不取,固辞,翻曰:‘尔向不取,我岂能得!’路人曰:‘我若取此,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。’翻知其终不受,复沉刀于水。路人怅

  • 周公吐哺

    源见“吐哺握发”。谓在位者礼贤下士,殷勤求才。三国 魏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,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主谓 周公,西周政治家姬旦,曾助兄周武王灭商。他在吃饭时也接待贤士,为了争取时间而不怠

  • 话旧班荆

    源见“班荆道故”。谓老友相聚叙旧。宋王炎《送游大冶归建阳》诗:“话旧班荆尚无日,莫忘苦语有箴规。”

  • 一榻挂壁

    同“一榻高悬”。宋苏辙《徐孺亭》诗:“朝为宾主两相好,一榻挂壁吹清风。”

  • 小鳞烹

    同“小鲜烹”。唐刘长卿《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》诗:“地偏方言异,身微俗虑并。家怜双鲤断,才愧小鳞烹。”

  • 障尘扇

    源见“庾公尘”。屏障尘污之扇,形容清高傲俗。宋刘克庄《水龙吟.丙辰生日》词:“挟种树书,举障尘扇,着游山屐。”

  • 凤凰集

    参见:蓂荚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