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见“褰帷”。泛指州刺史出巡的车帷。清袁枚《次日雪》诗:“湿来谁进先生履,望处难褰刺史帷。”
《书.太甲下》:“若升高,必自下;若陟遐,必自迩。”《礼记.中庸》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后因以“行远升高”喻为学由浅入深,逐步提高。宋朱熹《〈中庸章句〉序》:“虽于道统之传,
《淮南子.说山训》:“东家母死,其子哭之不哀。西家子见之,归谓其母曰:‘社何爱速死,吾必悲哭社。’夫欲其母之死者,虽死亦不能悲哭矣。”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。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,看到东邻家老母死了,儿
乌头变白,马头生角。多以此比喻不可能的事情。《燕丹子》:“燕太子丹质于秦,秦王遇之无礼,不得意,欲归。秦王不听,谬言:令‘乌白头、马生角’,乃可。丹仰天而叹,乌即白头,马为生角。秦不得已而遣之。”【词
见〔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〕。述补 教诲人家从不厌倦。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’”朱自清《教育家夏丐尊先生》:“夏先生才真是一位~的教育家。”△褒义。用于赞
比喻心地洁白,光明磊落。清代翟灏《通俗编.言笑》:“《宋史.司马光传》:平生所为,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。”主谓 言,说。事情没有不可以对人说的。形容襟怀坦白,光明磊落。语本《宋史·司马光传》:“平生所为
源见“潘岳悼亡”。哀伤妻亡。唐李商隐《过招国李家南园》诗之一:“潘岳无妻客为愁,新人来坐旧妆楼。”按,李商隐有丧妻之痛,以潘岳自况。
《诗.郑风.女曰鸡鸣》:“知子之来之,杂佩以赠之。”毛传:“杂佩者珩、璜、瑀、冲牙之类。”原指女子以“杂佩”赠送情人,后以“杂佩赠”泛指酬答他人的赠物或赠诗。晋陆机《赠冯文罴》诗:“愧无杂佩赠,良讯代
源见“宣室召”。又《史记.商君列传》:“卫鞅复见孝公,公与语,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。”厀,同“膝”。后以“前膝”谓倾心听取意见。表示重视或亲近。《周书.寇㑺传》:“帝与之谈论,不觉屡为前膝。”【词语前膝
《太平御览》卷七一七引《神异经》:“昔有夫妻将别,破镜,各执半以为信。其妻与人通。其镜化鹊飞至夫前,其夫乃知之。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,自此始也。”破镜,原指将镜打破为两半,各执其一半,以为重逢时的凭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