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学山
亦名栖贤山。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十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4怀安军:三学山“在金堂县东北一十里。上有法海、普贤、广济三寺”。为蜀名山之一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景福元年(892),王建攻杨晟于彭州,“杨守亮遣其将符昭救之,径趋成都,营三学山”。隋僧智炫有《游三学山》诗。有唐摩岩造像,宋题记、碑刻及明代宝塔。
古山名。即今四川省金堂县城厢(旧金堂)东。唐景福元年(892年),王建攻杨晟于彭州,兴元帅杨守亮遣将往救,趋成都,营于此。
亦名栖贤山。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十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64怀安军:三学山“在金堂县东北一十里。上有法海、普贤、广济三寺”。为蜀名山之一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景福元年(892),王建攻杨晟于彭州,“杨守亮遣其将符昭救之,径趋成都,营三学山”。隋僧智炫有《游三学山》诗。有唐摩岩造像,宋题记、碑刻及明代宝塔。
古山名。即今四川省金堂县城厢(旧金堂)东。唐景福元年(892年),王建攻杨晟于彭州,兴元帅杨守亮遣将往救,趋成都,营于此。
又称天宁寺木塔。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大街天宁寺内。始建于唐代。宋、金、明、清均曾修缮。寺内殿宇已毁,仅存此塔。高九层,平面呈八角形,为楼阁式砖木结构。根据地宫石函铭文和现存建筑风格,塔基为唐代所建,一至三
元置,属土蕃等路宣慰司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塘、巴塘一带。后废。
在今甘肃武山县南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姜维传》: 蜀汉延熙十六年 (253),“维率数万人出石营,经董亭,围南安”。即此。在今甘肃省武山县南。三国蜀延熙十六年(253年),姜维攻魏南安(今甘肃陇西县东南)
1934年析商都县置,属察哈尔省。治所即今河北尚义县东北大青沟镇。1936年改为尚义县。1935年由商都县析置,治今河北省尚义县大青沟。1947年升县,隶察哈尔省。
在今广西来宾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来宾县:白马溪“在县西南二十余里,下流亦入大江(红水河)”。
①又名天河。在今江苏六合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江浦县:后河在“县西北三十五里。即滁河之下流。自滁州东流,经县北三十里之茅塘桥,接六合县界,东出瓜步入江”。②即今安徽和县北滁河。为长江支流。《方
在今江西广丰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广信府永丰县:平洋山“在县东南六十里。旧有坑曰平洋坑,出银矿。其地去仙霞十五里而近浙、闽,诸盗常窥伺焉”。明时设兵戍守。古山名。在今江西省广丰县东。旧有平洋坑,地
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北乍山乡东双顶山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慈溪县:双顶山在“县西南七里。两峰并峙,屹立平野”。
亦作亚父山。在今江苏徐州市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中》:彭城县有亚父冢。《宋书·张畅传》:元嘉二十七年(450),魏“(拓拔)焘始至(彭城),仍登城南亚父冢,于戏马台立氈屋”。
又称互乡。在今河南项城县南老城东北一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中和四年(884),“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纵兵四出,侵噬邻道;天平节度使朱瑄有众三万,从父茅瑾勇冠军中。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为宗权所攻,势甚窘,求救于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