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岔

三岔

①在今辽宁海城市西北牛庄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海城县:“三岔巡司,清康熙二十一年置,驻牛庄。”

②在今陕西旬阳县西北两河关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
集镇名。(1)在山东省利津县南部、黄河滩区。属北宋镇。人口1120。相传,北宋时期蔡氏在此居住成村,因村处三岔路口,故名三岔。金时期发展成为繁华集镇,名为三岔镇。因镇北大清河岸有重要津渡码头,又名河泊镇。清光绪三年(1877年)黄河冲毁村落,居民南迁博兴县乔庄西,称新三岔。后有部分居民重返原址建村,复名三岔。蔬菜种植业发达。有粮食、饲料加工、缝纫等业。有公路接南店公路。(2)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北部、曲靖坝子西部。西山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3200。西汉至唐为味县治。明设驿站,分属曲靖府、马龙州、沾益州管理,故名。产稻、玉米、薯类、烤烟等。有陶瓷厂、农机站、种畜场及建筑、运输等业。贵昆公路经此。(3)在陕西省黄龙县西部。三岔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300。处三条沟交岔处,故名。北宋康定元年(1040年)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,奏请鄜州置军,诏名康定军,驻此。主产玉米、小麦、谷子,并产苹果、烤烟。公路通县城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苏满卡

    清帕米尔八卡之一。光绪十五年(1889)置,在帕米尔西南部雅什库勒北苏满。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5:“十五年又设苏满一卡于伊西洱库尔淖尔北十里。”后被俄国侵占,今属塔吉克斯坦。

  • 高前山

    在今河南内乡县西南十里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·中次十一经》: “高前之山,其上有水焉,甚寒而清,帝台之浆也。” 《清一统志·南阳府一》: 高前山 “顶有池,甚清冷。亦名天池山”。又称天池山。在河南省内乡县

  • 南午山

    在今福建邵武市南三十里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 卷77邵武府: 南午山 “在府城南。山前三峰,俱在午位,与邵治相对,故名”。

  • 五显集

    即今安徽和县西南五显乡。清光绪《直隶和州志》卷4:五显集在“州西南六十里”。

  • 信都厅

    清光绪三十四年 (1908) 置,属平乐府。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南铺门镇。宣统元年(1909) 徙治今贺县东南信都镇。1912年改为信都县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分广西贺县、怀集县及广东开建县地置

  • 岳西县

    1936年由潜山、太湖、舒城、霍山四县析置,属安徽省。治所在朱屋庙 (衙前街),即今安徽岳西县。在安徽省西部、大别山主峰南麓。属安庆市。面积 2398 平方千米。人口40.1万。辖13镇、15乡。县人

  • 浔洄山

    在今广东汕头市西南浔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澄海县: 浔洄山在 “县西五十里,突起海中,接潮阳县界”。又 《清一统志· 潮州府》: 浔洄山“在潮阳县北十里揭阳水中,一名巡梅山。有林二翁穴,在山后薮泽中

  • 寒山

    ①在今江苏吴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一》: 寒山 “本支硎山之支峰,明处士赵宦光隐此,筑小宛堂,后为僧舍。庭前老梅相传宦光手植,芙蓉泉出其旁”。②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十八里。《晋书· 刘遐传》: 东晋建

  • 蒲窝汛

    即今云南腾冲县东南七十三里蒲川乡。清有千总外委驻防。

  • 相对冈

    在今广东四会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肇庆府四会县: 相对冈在 “县东南十里。两山屹峙,为县治噤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