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三溪

三溪

①即今浙江嵊县西四十二里镇基乡驻地三溪村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通元年(860),裘甫“设伏于三溪之南,而陈于三溪之北”。即此。

②在今福建长乐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 引《旧志》:“福清县诸溪,汇于破石潭,分流为三如鼎足,亦名鼎溪。历四十里,转由东山港入海。”

③即大溪。今福建泰宁县南之泰宁溪。《清一统志·邵武府》:大溪“在泰宁县南。源出邵武县官尖峰麓,亦曰三溪。西流入县界,合龙湖东西两溪之水,又西合交溪、梅林、朱口、福山诸溪,又西合龙门溪、长兴溪,又西合三溪、黄溪,至县东一里,潴为何潭。又西经县西南三十里梅口,与建溪之绥江合,为双溪渡。复折而东南,经县南四十里,为青洲渡。又东南合将乐县界竹洲溪,而为延平西溪之上源”。

④在今福建建宁县东北。《舆地广记》卷34邵武军建宁县有“三溪”。《清一统志·邵武府》:三溪“在建宁县东北。一曰永城溪,与周平溪合,经横田口,又合楚溪支涧水入大溪”。

⑤在今四川綦江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0三溪县:以僰溪、东溪、葛溪三溪合流因名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0南平军:三溪,“《寰宇记》:唐正观置县,以此名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綦江县:三溪“在县南,流合綦江。有三溪渡。杨应龙作乱时,以此为播界。应龙陷綦江,退屯三溪。即此”。


(1)古水名。(1)即今浙江省曹娥江上源剡溪、澄潭溪、新昌溪嵊州市汇合后的合称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通元年(860年),裘甫军“设伏于三溪之南,而陈于三溪之北”,唐军大败,即此。(2)在今重庆市綦江县东南有三条溪流合綦江。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年),播州土司杨应龙陷綦江,以三溪等为播界,即此。(2)即今安徽省旌德县西北抱麟溪、陶环溪、丰溪的合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锡场墟

    即今广东东源县西北锡场镇。清置汛,有外委把总驻守。

  • 乞烈迷城

    明初建,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西喜鲁林古城。亦即乞勒尼卫治。明《辽东志》卷9:海西东水陆城站有“乞烈迷城”。

  • 蓬陂

    在今河南开封县南。《晋书·祖逖传》: “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、陈留太守。” 即此。东晋太兴二年 (319) 祖逖败陈川于此。

  • 垛石桥

    旧名杜家水口镇。即今山东济阳县西北三十里垛石镇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1 《舆图志》:济阳县西北有垛石桥。

  • 古水井堡

    明万历时建,属宁夏中卫。在今宁夏中卫县西南三十里。清设守备驻防。

  • 石八铁路

    海南岛八所(今海南省东方县)经北黎至石碌(今昌江县)。长53公里。 日人于1941—1942年修筑。1946年被毁。海南西环铁路南段的旧称。

  • 隋堤 (隄)

    隋大业元年 (605) 开通济渠,沿渠筑堤植柳,世谓之隋堤。《清 一统志·开封府二》:隋堤 “一名汴堤。隋大业元年筑,西通济水,南达淮泗,几千余里,绕堤植柳。明正统、景泰间重筑,镇以铁犀。亦名三里堤,

  • 涞流河

    ①亦作来流水。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、阿鲁科尔沁旗境之乌力吉木伦河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上京临潢府: “涞流河自西北南流,绕京三面,东入于曲江,其北东流为按出河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8大宁卫: 涞流水 “在

  • 经棚县

    1914年改经棚设治局置,属热河特别区热河道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驻地经棚镇。据 《经棚县志》 记载: 清顺治年间,西藏的喇嘛到此处传经,搭了一处简易的棚子为诵经之处,故名。1945年并入

  • 符阳县

    北魏正始中置,为其章郡治。初寄治梁州(今陕西汉中市)。北周天和五年 (570),移郡县于通江县北七十里涪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通江县: 符阳废县 “以在符水之阳而名”。隋属清化郡。唐属集州,天宝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