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上都

上都

①即上京。京都的通称。东汉班固《两都赋》:“实用西迁,作我上都。”

②对陪都而言,称首都为上都。北齐以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)为下都,称京都邺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)为上都。唐宝应元年(762)以京兆府(今陕西西安市)为上都,与河南府东都、凤翔府西都、江陵府南都、太原府北都合称五都。

③唐大中十三年(859),南诏王蒙世隆称帝,改东京(今云南昆明市)为上都。

④蒙古宪宗六年(1256)忽必烈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,命名开平。中统元年(1260)于此即皇帝位,置开平府;四年以阙廷所在,加号上都。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四十里上都河北岸兆奈曼苏默(昭乃门苏木)古城。明洪武元年(1368)徐达率师攻占通州(今北京市通县),元顺帝北趋上都。次年,常遇春率师出塞薄上都,顺帝北走应昌(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西岸),攻占开平(上都)。永乐初荒废。城址尚存。城垣呈正方形,每面为2200米,内有宫城、皇城和外城。


(1)唐时称长安为上都。《旧唐书·吐蕃传》:广德元年(763年)十二月,“乘舆还上都”。(2)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北、闪电河北岸。蒙古宪宗六年(1256年),忽必烈于桓州东、滦水北之龙冈兴建城郭宫室。中统元年(1260年)即帝位于此,称开平府。四年加号上都。自后每年春末至秋凉为皇帝避暑、处理政务的夏都,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。都城由宫城、皇城、外城构成,皆呈正方形。宫城在皇城中央偏北;皇城在外城东南角,多官署;外城北部为帝王苑囿,西部为官署和作坊区,东、西、南三面关厢是庶民居住区和集市贸易场所。遗址至今清晰可见。

元上都故城遗址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坞关

    在今江西上饶县北柴门关之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3上饶县“岑阳关”条下:“又(柴门关)北有东坞关,亦走徽婺之间道也。”

  • 从州

    北宋崇宁五年(1106)改格州置,治所在乐古县(今贵州黎平县南永从乡西)。政和初废。

  • 良塘十三村

    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北七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恩平县“鼓角楼山”条:嘉靖三十五年(1556)瑶民起事,督臣谈恺率军讨伐,“官军扳崖而上,克塘茶,进拔良塘十三村”。即此。在今广东省恩平市西北。明时诸瑶之

  • 顺元路军民安抚司

    元至元二十年 (1283) 置,属八番顺元宣慰司。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。明隆庆三年(1569) 程番府移治于此,改置贵阳府。

  • 塔塔玛河

    又作他他马河、塔他玛河。在今俄罗斯萨哈林岛 (库页岛) 北部。清康熙 《皇舆全览图》:库页岛东海岸有 “他他马河”。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23库页岛之水: “塔他玛河,出塔塔玛山东麓,东流入海。其西即

  • 库穆楞站

    亦作库穆。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)置,在今黑龙江省黑河市西南三站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 “布克依站”条下:喀尔喀图站“又八十五里至库穆楞站”。

  • 丹噶尔城

    即今青海湟源县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宁府二》:丹噶尔城“在西宁县西九十里,周七百七十丈。本朝雍正五年筑,设参将驻防。乾隆九年增设主簿。其路逼西藏,地通青海,兼为番人交易之所”。道光九年(1829)于此置丹噶

  • 县郭镇

    亦作县廓镇。在今广西武宣县西南六十里通挽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古镇名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西南。明、清置巡检司治此。

  • 道场山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“道场山在府南十二里。亦近郊之胜。”

  • 化平川厅

    清同治十一年(1872)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即今宁夏泾源县。1913年改为化平县。清同治十年(1871年)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。1913年改为化平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