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江县
1913年改下江厅置,属贵州镇远道。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。以在榕江下游而得名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1958年撤销,并入榕江县。
旧县名。1913年由下江厅改置,治下江(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)。1944年撤销,与永从县合置从江县。
1913年改下江厅置,属贵州镇远道。治所即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。以在榕江下游而得名。1923年直属贵州省。1958年撤销,并入榕江县。
旧县名。1913年由下江厅改置,治下江(今贵州从江县西下江镇)。1944年撤销,与永从县合置从江县。
亦作改金、街津屯。因山得名。即今黑龙江省同江市东北街津口赫哲族乡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卷55: “街基地方,一名街津,属三姓,富克锦城之东,距城三百里。” 赫哲人世代居此,以盛产鳇鱼著称。集镇名。在吉
即棠谿。春秋楚地。在今河南西平县西。《左传》: 定公五年 (前505), 吴王阖闾之弟夫㮣“奔楚,为堂溪氏”。战国属韩。以产剑戟而称著。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 “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、棠谿
元至元十七年(1280)升连州置,治所在桂阳县(今广东连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、阳山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、连南瑶族自治县地。十九年(1282)复改连州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于连州置安抚司
战国赵长城西端障塞。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狼山南麓之石兰计山口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赵武灵王 “筑长城,自代并阴山下,至高阙为塞”。西汉时卫青领兵出此,与匈奴右贤王作战。东汉窦固等数路伐匈奴,祭肜军
南朝宋元嘉十二年 (436) 以侨流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晋寿县 (亦作南晋寿县,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关口)。梁为东益州治。北周改为九陇郡。南朝宋元嘉十二年(435年)置,治南晋寿县(今四川彭州市西北)
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置,属观海卫。即今浙江慈溪市东六十四里龙山镇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),戚继光大败倭寇于此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置,治今浙江省慈溪市东南龙山。清顺治十七年(1660年)
即今贵州从江县、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之溶江,为融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怀远县:古州江“在县西北。自贵州西山阳洞长官司流入县境,即福渌江也。亦谓之大江。湖广靖州南境之多星江、芙蓉江诸水皆流汇焉。自石
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即今河南夏邑县。西汉改为栗侯国。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河南省夏邑县。属砀郡。西汉为栗侯国,属沛郡。东汉废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秦二世二年(前208年),“章邯军至栗”,即此。
明洪武二年(1369)置,在今陕西扶风县东。十四年(1381)改名凤泉驿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置,在今陕西省扶风县东。属凤翔府。十四年改名凤泉驿。
元置,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开阳县南。后废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开阳县南。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