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举水

举水

即今湖北麻城市东、新洲县西境之举水。《水经· 江水注》: “举水出龟头山……南流注于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6麻城县: 举水 “在县东。源出龟峰山,西北流,又折而东南入黄冈县界,南流注于江”。


(1)水名。又称柏树河、柏举河。长江中游支流。在湖北省东北部。因上源为古柏举地,故名。源于鄂、豫两省交界处大别山小界岭南,流经湖北省麻城、黄冈等市,于武汉市新洲区注入长江。长163千米,流域面积4061平方千米。上游落差大,富水力资源。建国后,兴建水库、电站多座,受益农田120万亩。流域内为湖北省重要产棉区。(2)集镇名。在浙江省庆元县东南部、西溪沿岸。举水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1700。原名东庄,后取吉祥之意改今名。产稻、木材、毛竹、香菇、茶叶。为县东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。有公路接菊江公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复 (復) 宁溪

    即今四川高县东之南广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高县: “东有复宁溪,即黑水之上流。” 《明一统志》 卷69叙州府: 复宁溪 “在高县治东。自珙县发源,下抵庆符,可通舟楫”。

  • 埔尾堡

    即今福建云霄县南莆美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浦县: 埔尾堡 “在县南,去云霄九里。初为土堡,后稍缘以山石。正德二年,山寇环攻,不能陷。嘉靖三十六年,倭寇力攻旬余,竟败去。因更增拓,砌以砖石”。明置,在

  • 曲硐镇

    亦作曲洞。即今云南永平县南十里曲硐回族乡。清同(治)光(绪)间及民国初,永平县曾两度迁治于此。在云南省永平县中部。面积221.5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曲硐,人口 5500。相传村后小狮山

  • 丰齐河

    又称玉水。即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玉府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长清县:丰齐河在“县东北三十里。自泰山北下柳坞,都泉诸溪水会而成流,经渴马崖,又西北经丰齐镇。至县北,入大清河”。

  • 都梁山

   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盱眙有都梁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6泗州盱眙县: 都梁山“在县南十六里。《广志》 云: 都梁山生淮兰草,一名都梁香草,故以为名。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。又 《阮升之记》

  • 拉们河

   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兰河。太子河支流。清乾隆 《钦定盛京通志》 卷25: 拉们河在 “ (凤凰) 城西北一百八十里。源出境内大黑山”,北流入太子。

  • 契苾部

    隋、唐铁勒十五部之一。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中戈壁省一带。《新唐书· 回鹘传·契苾》:“契苾亦曰契苾羽,在焉耆西北鹰娑川,多览葛之南。” 唐永徽四年 (653) 以其部为贺兰都督府。大和中,其种帐附于振

  • 三合墟

    即今广东台山市西南三合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新宁县(今台山市)西有三合旧墟,其东南有三合新墟。

  • 惠义寺

    在今四川三台县北二里长屏山。唐杜甫有 《陪章梓州、王阆州、苏蓬州、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》 诗。今寺石壁上有唐代摩岩佛造像数龛。

  • 益州

    ①西汉元封五年 (前106) 置,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。东汉刘熙 《释名》 卷2: “益,阨也,所在之地险阨也。” 东汉应劭 《地理风俗记》 云: “疆壤益广,故名益州。” 辖境相当今四川折多山、云南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