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门谷
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澄城县:云门谷“谷口似门,水气云蒸, 因名”。
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澄城县:云门谷“谷口似门,水气云蒸, 因名”。
即今辽宁锦州市西南小凌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辽西郡狐苏县: “唐就水至徒河入海。” 陈澧《汉书水道图说》 谓: “唐就水,今蒙古土默特右翼小凌河,东南流奉天锦县入海。”
在今江西大余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龙华隘“在大庾县东八十里,与信丰县铁塔锅密迩”。
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兴文县:水车河在“县北十里。源出三都乡,流经泸州江安县入大江。居人以竹为轮,高二三丈,斜列以筒,汲水而上,可溉田畴。号曰筒车”。
西汉元封二年 (前109) 置,属益州郡。治所即今云南禄丰县。三国蜀建兴三年 (225) 属建宁郡。西晋太安二年 (303) 属益州郡。东晋属晋宁郡。南朝梁废。唐武德初复置,属昆州。南诏废。古县名。西
即今贵州榕江县北朗洞镇。清时有开泰县县丞驻此。民国改置县佐。“朗洞”系侗语音译,意为地势开阔平坦的地方。即今贵州省黎平县西北朗洞。清开泰县(今贵州黎平县)县丞驻此。
在今湖北恩施市东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施州卫: 倚子山 “峰峦环峙。宋开庆初,郡守谢昌元移城治此,以据险要。今亦名州基山”。
在今陕西凤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34梁泉县:“回车戍,在县南一百六十六里。梁太清五年,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, 由陈仓路取回车戍,入斜谷关, 出白马道,谓此也。”在今陕西省凤县南
西周邑名。战国为秦都之一。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。《诗经· 小雅·六月》: “侵镐及方,至于泾阳。” 《史记· 秦始皇本纪》: “肃灵公,昭王子也,居泾阳。” 皆此。古邑名。在今陕西省泾阳县境。《诗经·小
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贝江。为融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融县: 背江在 “县西北十里。《志》 云: 背江之水历石门山,流经罗城县界入柳江,盖即融江支流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背江“其源有
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。出狼山下,西北流注入大清河 (即今黄河)。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,西北径谷城西,又北有西流泉,出城东近山,西北径谷城北,西注狼水。” 金赵秉文 《滏水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