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福泉
在今四川茂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9茂州:五福泉“在州治厅下”。三溪水,“《图经》云:自三溪口引水入城。由州治至设厅下,贮以两井,号五福泉,居民汲饮”。
在今四川茂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49茂州:五福泉“在州治厅下”。三溪水,“《图经》云:自三溪口引水入城。由州治至设厅下,贮以两井,号五福泉,居民汲饮”。
(阬) 谷 在今甘肃泾川县西北。《魏书·崔延伯传》 卷73: 孝昌元年 (525) 崔延伯讨万俟醜奴,“从泾州西进,去贼彭坑谷栅七里结营”。直前击贼,败死”。即此。
①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 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济东曰徐州。” 海指今黄海,岱即泰山,淮即淮水,济东即古济水以东。②邑名。(1) 一作平舒。战国齐地,即今河北大城县。《史
南朝宋置,治所在般阳城(今山东淄川市西南淄川城)。北齐废。南朝宋刘裕置,北魏治盘阳城(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、博山等区。北齐省。
在今河南济源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二》:五龙口“在济源县利丰渠西。即今永利渠。《府志》:五龙口即古枋口秦渠。魏司马孚垒石为门。隋怀州刺史卢贲引沁水灌田,名曰利民渠。唐节度使崔宏礼、刺史李元淳相继疏浚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招信军置,治所在盱眙县 (今江苏盱眙县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及安徽天长、五河、明光等县市地。十五年 (1278) 改为临淮府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招信军置,治盱眙
①唐如意元年 (692) 分龙丘县置,属衢州。治所在今浙江衢县东北三十八里盈川村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县西有刑溪,陈时土人留异恶刑字,改名盈川,因以为县名。” 元和七年 (821)废。②唐先天元年
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四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中和三年 (883),“李克用进军乾阬,与河中、易定、忠武军合,黄巢义军尚让等将十五万众屯于梁田陂”。明日大战,义军大败。
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置,治所在叠川县(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二十四里良种场古城址)。《元和志》 卷39叠州: “盖取山川重叠为义。” 辖境相当今白龙江上游地区。隋大业元年 (605) 废。唐武德三年
①即桃原。在今河南灵宝市北老城以西至陕西潼关以东地区。《尚书·武成》: “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。” 《山海经· 中山经·中次六经》: “夸父之山,……其北有林焉,名曰桃林,是广员
即浪噶子。今西藏浪卡子县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浪卡子宗。“浪卡子”,藏语意为白鼻尖、鼻形白山梁。1960年改设浪卡子县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浪卡子。1960年撤销,改置浪卡子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