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郊城
又作五交城。即今陕西富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长城县“有五郊城”。隋为上郡及洛交县治。
又作五交城。即今陕西富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长城县“有五郊城”。隋为上郡及洛交县治。
①在今江西乐平市西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07引《鄱阳记》云,“其山有石似墨臼”,旧名石墨山。唐天宝六年(747)敕改乐平山。②在今云南凤庆县西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8顺宁府:乐平山“为郡之镇山
①即蒲津关。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西岸。《资治通鉴》 唐宝应元年 (672),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,“可汗欲自蒲关入”。②亦曰蒲蛮关。在今云南保山市南三十五里。明洪武初,建金齿巡司于此。后省。即“
明永乐八年 (1410) 置,直隶后军都督府。治所即今河北涿州市。后废。明永乐中置,治今河北省涿州市。属后军都督府。清顺治九年(1652年)省入涿鹿卫。
一名扎布扎雅察罕达布逊淖尔。即今西藏仲巴县北扎布耶茶卡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:查布也萨噶盐池 “在打鲁克雨木撮池北二十余里,池广一百五十余里。内产白盐。附近居人,皆食此盐”。
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江南道置,治所在苏州(今江苏苏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,浙江、福建二省以及安徽歙县、绩溪、休宁、祁门、黟县与江西婺源、玉山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)废。唐十五道之一。唐
即今河北永清县东南二十五里后奕镇。清乾隆《永清县志》图:东南有后奕。
即今湖北谷城县东南六十里茨河镇。清有千总驻防。在湖北省谷城县东南部、汉水南岸。面积184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茨河,人口 7690。因汉水西岸山坡上有一棵大茨树,倒影水中成景,故名。19
即今四川绵阳市南三里塔子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4绵州:迎贤山“即郡之南山。岸曲有巨石。初有父老钓于涪水,因名涪翁钓矶。《后汉书》云:郭玉尝传其学,故延贤之名因此得之”。又称榜山、南山、太平山、塔子山。在
西汉时西域捐毒国都。在今新疆乌恰县西北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 “捐毒国,王治衍敦谷,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。”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北。为西域捐毒国国都。
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北川河发源处。《清一统志·青海厄鲁特》:阿尔坦山“在西宁边外东北九十里。山脉东趋北川,抵浩亹水。俗云此山出金,昔有番人于此山开取,故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