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扬河
在今江苏扬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扬州府: “保扬河在府西四里。城北三里旧有柴河,东达官河,西接市河入城,而城西一望平原,别无濠堑。崇祯十年,始自柴河口,引城东运河绕西郭,复折而西南,接城南二里之宝带河,仍合运河,延袤十六里。时又于近河东岸缘垒为城,上设敌台,以备流寇侵逼,因名曰保扬。”
在今江苏扬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扬州府: “保扬河在府西四里。城北三里旧有柴河,东达官河,西接市河入城,而城西一望平原,别无濠堑。崇祯十年,始自柴河口,引城东运河绕西郭,复折而西南,接城南二里之宝带河,仍合运河,延袤十六里。时又于近河东岸缘垒为城,上设敌台,以备流寇侵逼,因名曰保扬。”
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。《公羊传》作“殴蛇”,《竹书纪年》作“区蛇”。《春秋》:桓公十二年(前700),“公会杞侯、莒子盟于曲池”。杜注:“曲池,鲁地。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。”古邑名。又称殴蛇
即今西藏芒康县西之芒康拉,为横断山脉峡谷区主要山脉之一,是金沙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。清《西藏图考》卷3:雍正五年(1727)“于巴塘西、察木多之东,勘定疆界,立界碑于南墩之宁静山。山以东属巴塘, 山以西
即今青海祁连县(八宝乡)。1939年于此置祁连设治局,1943年改为祁连县。
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置,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南四十五里越州镇。清康熙七年 (1668) 废。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改越州置,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越州镇,属云南都司。清康熙六年(
明隆庆元年(1567)改隆庆州置,直隶京师。治所即今北京市延庆县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延庆县地。清属宣化府。1913年改为延庆县。明隆庆元年(1567年)改隆庆府置,治今北京市延庆县。辖境相当今延庆县地。
①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6滑县“金堤”条下:陈公堤“在县南门外,宋滑州守陈尧佐所筑”。②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德州:陈公堤,“宋陈尧佐守滑时,筑此堤以障黄河水患,
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桃源县“邹溪”条下:“又沉溪在县西南五十里。源出安化县境,北流入沅江。”
①即今山西榆次市东南涂河。《水经·洞过水注》: 涂水 “出阳邑东北大嵰山涂谷,西南经萝蘑亭南,与蒋谷水合,……蒋溪又西合涂水乱流西北入洞过泽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0榆次县: 涂水 “有二,一曰大涂水,
①宋置,属六安县。即今安徽六安市西北六十五里固镇。②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古县渡镇。汉鄱阳县治此。《清一统志·饶州府二》: 鄱阳故城,“ 《旧志》: 鄱阳旧县,在今县东六十里。今名故县镇,民居稠密”。③即
①西汉置,属河内郡。治所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十里墙南村北侧。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:建安二十五年(220),“奉帝为山阳公”。即此。北魏属汲郡。北齐废。②东晋义熙九年(413)置,为山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江苏淮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