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凌云 (雲) 山

凌云 (雲) 山

①又名平山。在今江西宁都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8虔州虔化县: 平山 “在县北二百三十里。山顶侵云,天宝六年敕改为临 (凌) 云山。遥见抚、吉二州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宁都县:凌云山在 “县北二百里。高数百丈,迤逦而上,临川、庐陵诸峰列列皆见。左右有石峰插峙,下有龙湫”。

②在今广西凌云县北半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泗城州: 凌云山在 “州治北。极高峻”。

③在今广西容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容县:凌云山,“ 《志》 云: 在县北十里。以山势凌云而名。上多班竹”。

④在今四川富顺县西一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67富顺监: 凌云山 “在监西养秀山西北,大江前横,一峰突兀。旧有亭其上,邦人为登临之地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 卷13: 凌云山,“ 《县志》: 峰峦嶻嶪,雒水横前,山顶落日独迟,夕照可爱。产青紫石,可以为砚”。

⑤又名九顶山 (为九顶山之栖鸾峰)、大佛寺山、南山。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,岷江东岸。唐于此建凌云寺。历为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,来此之文人墨客无不写下咏山寺诗文。著名的有唐岑参 《凌云寺》、北宋苏轼 《送张嘉州》、南宋范成大 《凌云九顶》 等诗篇。今山除凌云寺外,并有东坡楼、藏经楼及石刻弥勒大佛坐像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信都国

    西汉高帝置,治所在信都县 (今河北冀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、深州、武邑、枣强、衡水、南宫、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。景帝二年 (前155) 改为广川国。五年 (前152) 改为信都郡,宣帝

  • 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。相传尧初居此,故曰陶唐。西周为曹国都。春秋末属宋,战国属齐。地当经济、交通中心,为春秋、战国时著名的商业城市。《史记·范蠡传》 载: 范蠡 “之陶,为朱公”。世称陶朱公。又,《

  • 南安坝

    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木城镇。民国 《夹江县志》 卷2: 南安坝 “即南安废县,分上坝、下坝。上自石面渡,下至东田坝”。清费密 《荒书》: 清顺治十三年 (1656),“ (刘) 文秀驻兵夹江县南

  • 平银江

    即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大风江。《清一统志·廉州府》:平银江“在钦州东三十里。上流即灵山县之大洸江,流经州东有平银渡,与灵山县分界。又南由大观港入海,与合浦县分界”。

  • 迤西道

    清雍正八年 (1730) 改永昌道置,属云南。治所在大理府城 (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)。领大理、丽江、楚雄、永昌、顺宁五府,蒙化、景东、永北三厅,辖境约当今云南永仁、大姚、牟定、双柏、景东、

  • 岷州卫

    明洪武十一年 (1378),升岷州千户所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即今甘肃岷县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、舟曲、宕昌等县地。清雍正八年 (1730) 仍改为岷州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置岷州千户所,十一年升为卫

  • 南道

   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: “自玉门、阳关出西域有两道。从鄯善傍南山北,波河西行至莎车,为南道;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、安息。” 从玉门关和阳关 (今甘肃敦煌市西)

  • 桃花港

    一名五斗港。在今江苏武进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“澡港” 条下: 桃花港“在府东北,下流合于网头河。洪武二十八年开浚,弘治六年复浚。《江防考》: 港东接江阴界,陆走府城北门。倭寇易于

  • 郪山

    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。《宋书·刘道济传》:元嘉十一年 (434),程道养等 “领二千余家逃于郪山”。十三年 (430),萧汪之击破道养,“道养还入郪山”。

  • 泥溪

    ①在今江西新干县南赣江东。南朝梁太平二年 (557),萧勃将欧阳頠为陈霸先将周文育所攻,自苦竹滩退入泥溪,即此。②在今四川屏山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马湖府屏山县: 泥溪在 “府西二里。源出叙州府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