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马庄
即今江苏宿迁市西北四十里皂河镇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刘马庄巡司“在宿迁县西北皂河口。《旧志》,县东北百二十里,又东北去海州百八十里。 一名刘家庄。明置巡司。运河主簿及黄河北岸千总俱驻此”。
即今江苏宿迁市西北四十里皂河镇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刘马庄巡司“在宿迁县西北皂河口。《旧志》,县东北百二十里,又东北去海州百八十里。 一名刘家庄。明置巡司。运河主簿及黄河北岸千总俱驻此”。
即今福建漳平市西北双洋镇。明正统十一年(1446)置东西洋巡司于此。嘉靖四十五年(1566)升为宁洋县。1983年版《漳平县地名录》:“因地处双洋溪上游两岸。溪东称东洋,溪西称西洋,总名东西洋,亦名两
明嘉靖三十年(1551)置,在今广西邕宁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南宁府宣化县:三官堡“在府西那梧村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宁府》:三官堡巡司“在宣化县西南一百八十里。明嘉靖三十年置堡设巡司,今因之”。在
①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56武安县:“三门山,县西北八十里。山有三足,峻峙如门。”②在今浙江象山县南三门湾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宁海县:三门山“在县东二百五十里海中。海舟出入必经之所,今设兵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宋州置,治所在宋城县 (今河南商丘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柘城、夏邑经北,睢县以东,山东曹县、单县以南,安徽砀山县以北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宋州。唐天宝、至德时改宋州为
约在今江苏南部太湖附近。《越绝书》卷2:“秦余杭山者,越王栖吴夫差山也,去县五十里,山有湖水,近太湖。”《吴越春秋》卷5:“越王乃葬吴王以礼,于秦余杭山卑犹。”或说在今浙江德清县西武康附近。
旧为史村驿。即今山西襄汾县。原属汾城县,民国时有县佐驻此。在山西省曲沃县东部。镇人民政府驻辛村,人口980。面积90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因姓氏得名。1949年属曲沃县二区,1956年属营里乡。1963
在今山东莱州市东北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:武帝元封元年(前110),“是岁旱,天子既出,亡名,乃祷万里沙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东莱郡曲成“有参山万里沙祠”。《寰宇记》卷20掖县:“按:沙长三百里。据《史记
即大头山。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彰德府 一》: 大头山,“ 《府志》:大头山,一名殿子山”。即“大头山”。
全称为苏松太兵备道。清乾隆六年(1741)改苏松道置,属江苏省。治所在上海县(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)。辖苏州、松江二府和太仓州地。二十五年(1760)改为松太道。嘉庆十六年(1811)复旧。1912年
即今安徽南陵县西北三十里笔架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03南陵县: 射的山 “据古老相传,上有玉在石壁内,南面遥见有白处,曾有人取,上山后遇风雨不果。今遥望颇似射侯,故名射的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