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陆浑县
东魏天平中置,属新城郡。治所在孔城(今河南伊川县西南高山乡张村)。武定五年(547)属西魏。隋开皇初废。
古县名。东魏以陆浑县改名,治今河南省嵩县东北。属司州。隋开皇初并入伏流县。
东魏天平中置,属新城郡。治所在孔城(今河南伊川县西南高山乡张村)。武定五年(547)属西魏。隋开皇初废。
古县名。东魏以陆浑县改名,治今河南省嵩县东北。属司州。隋开皇初并入伏流县。
即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隆盛庄镇。清光绪《丰镇县志书》 卷1: 隆盛庄 “距城八十里”。
唐南诏置,属拓东节度。治所即今云南玉溪市。宋大理属善阐府。元改新兴州。大理前期置,治今云南省玉溪市,属善阐府。蒙古宪宗时改置千户,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改名新兴州。
清置,属汧阳县。即今陕西千阳县西北草碧乡。
在今辽宁凌源市西南。清乾隆 《钦定热河志》 卷54建昌县: “茶棚在红吉勒台西南三十里。”
在今广东南澳县南澳岛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潮州府饶平县: 南澳山在 “县西南二百里大海中,去福建元钟澳口约三十余里。形如笔架,周二百余里。内三澳,曰青、曰深、曰隆,即长沙海尾。延袤三百里,田地沃饶,
即铜锣关。在今四川重庆市东铜锣峡口北岸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江北厅: “东: 铜锣峡关,为水路门户。”
1928年改巴戎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。1931年改为化隆县。旧县名。1928年由巴戎县改名,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。巴燕,蒙古语意为“富饶”。原属甘肃省,1928年改
1914年改大通县置,属黑龙江省绥兰道。治所在岔林河口 (今黑龙江省通河县)。以大通河为名。1928 年直属黑龙江省。1945 年划归合江省。1949年划归松江省。1954年划回黑龙江省。在黑龙江省中
一作金源边堡。金朝为防御蒙古所筑壕堑。天眷元年 (1138),婆卢火驻乌骨迪烈地时建,为东北路界壕。大定二十一年 (1181) 将界壕取直,“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,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
西魏改汉广郡置,属荆州。治所在百宁县(今河南南阳市南)。北周废。西魏改汉广郡置,治百宁县(今河南新野县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部。属荆州。北周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