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和县

南和县

西汉置,属广平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南和县。东汉属巨鹿郡。三国魏属广平郡。西晋废入任县。北魏太和二十年 (496) 复置。永安中于县置北广平郡,北齐郡废。北周于县置南和郡,隋开皇初郡废。大业初属襄国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于县置和州,四年 (621) 州废,县属邢州。北宋属信德府。金仍属邢州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 废入沙河县,后复置,元属顺德路。明属顺德府。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
在河北省南部。属邢台市。面积413平方千米。人口31.5万。辖3镇、5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和阳镇。西汉初置南和县,“北有和城县,故此县云南”(《太平寰宇记》引《水经注》),治今址,属巨鹿郡,后更隶广平郡。北魏永安后为北广平郡治。北周为南和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郡,属洺州,十六年改属邢州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于县址置和州,四年废,复属邢州。宋属信德府。金属邢州。元属顺德路。明、清属顺德府。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,次年属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41年属晋冀鲁豫边区。1949年属邢台专区。1958年并入巨鹿县,1962年复设南和县,属邢台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3年划归邢台市。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区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。顺水、南澧、沙洺、溜垒等河流经全境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为省粮食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。有化肥、机械、造纸、食品等工业。邢临、南任、南史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北齐造像碑、隋澧水石桥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袁山

    在今江西宜春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9袁州宜春县: 袁山“在县东北五里。昔隐士袁京居于此山,死葬其侧,乃名为袁山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8袁州: 袁山“周回二十里”。隋置袁州以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

  • 弥渡县

    1913年析原蒙化厅及赵州、云南县地置,后属云南腾越道。治所在弥渡镇 (即今云南弥渡县)。民国 《云南行政纪实》: “古时溪河横流,行人迷渡,因名迷渡。后以迷字欠雅,更名弥渡。” 1929年直属云南省

  • 围脑山

    在今广东从化市西十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从化县:围脑山,“其上有仰天湖,又西为三将军山”。

  • 张翀摩崖

    又称石壁墨刻。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北角红叶山左之石壁上。《清一统志·都匀府》:石壁墨刻“在府城北。明张翀题镌曰:‘仁智之情,动静之理,栖此盘谷,饮此泉水”’。张翀,广西柳州人,嘉靖三十二年(1553)进士

  • 龙湖墟

    即今广东潮安县北龙湖镇。清光绪《潮州府志》卷14:海阳县“墟市”有龙湖墟。

  • 延祥镇

    北宋置,属朝邑县。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西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二》 “新市镇”条下:“延祥镇在(朝邑)县西南。今名仓头村。”

  • 九龟山

    在今湖南岳阳市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岳州府“巴丘山”条下:九龟山“水际有九山相连”。《清一统志·岳州府一》 “白鹤山”条下:九龟山“九山相连,形如龟,滨洞庭。以形似名”。

  • 思濛江

    亦作思蒙水、斯磨河。即今四川眉山县西之思蒙河。《元和志》 卷32丹棱县: 思濛水 “在县西北二十五里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74丹棱县: 思濛水 “在县西二十五里,出蒲州 (江) 山泉,东流入通义县”。至青

  • 阿思里

    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西部沙漠地区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“阿思里,极西南达国里之地,无山林之限,风起则飞沙扑面,人不敢行,居人编竹以蔽之。”

  • 唐福县

    唐置,属陵州。治所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四十五里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