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宁州

南宁州

①西魏改宁州置,治所在建宁郡 (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),辖境约当今云南、贵州二省。保定二年 (562) 析置恭州,今滇东北不再属南宁州。隋末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治所在味县 (今云南曲靖市北十四里三岔),辖境仅当今云南宣威市以南,寻甸、宜良、玉溪以东,弥勒县以北地区。七年 (624),西南部析置西宁州,辖境缩小。贞观八年(634) 改名郎州。开元五年 (717) 复名南宁州,辖境仅当今云南曲靖市及陆良、宜良、师宗、弥勒、泸西、寻甸等县。天宝后废。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复置,为曲靖路治。治所即今云南曲靖市。二十一年(1284) 降为县。

②北周改宁州置,治所在味县 (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)。隋末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郎州。开元五年 (717) 复改南宁州。辖境相当今云南弥勒县以北、抚仙湖东岸的南盘江上游流域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。天宝后废。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复置,为曲靖路治。移治今曲靖市。二十一年 (1284) 降为县。

③北宋置羁縻州,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南十五里。南宋后废。


(1)北周以宁州改名,治味县(今云南曲靖市西北三岔)。隋末废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置。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弥勒县以北、抚仙湖东岸的南盘江上游流域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。八年改名郎州,开元五年(717年)复改名南宁州。天宝末入南诏,改置石城郡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复改置州,移治今云南省曲靖市。二十一年降为县。(2)唐末置,治今贵州省惠水县南。属黔州所领羁縻州。南宋后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①远古部落有虞氏或虞氏。其后首领为舜,称虞舜。居于蒲坂 (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)。②夏代诸侯国。在今河南虞城县北二十二里李老家乡附近。《左传· 哀公元年》: 伍员曰,夏少康“逃奔有虞”。杜注: “虞

  • 周公河

    即今四川雅安市南之雅安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雅州: “东有蔡山,一名周公山,其下有经水,一名周公水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72雅州: “沫水”条下: “周公水在州东四里。源出荣经县瓦屋山,流经周公山,因

  • 蒱溪县

    即临溪县。治所在今四川蒲江县北五十里西来镇西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蒱溪县。

  • 南苑支线

    即京苑铁路。为京奉铁路南苑支线。

  • 铜马祠

    在今河北巨鹿县北七里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 浊漳水 “又径铜马祠东,汉光武庙也。更始三年秋,光武追铜马于馆陶,大破之,遂降之……。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,祠取名焉”。

  • 辅氏

    春秋晋地,后属秦。在今陕西大荔县东。《左传》: 宣公十五年(前594),“秦桓公伐晋,次于辅氏”。《清一统志· 同州府二》 引 《朝邑县志》:“辅氏城,在县西北十三里。”春秋晋地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。

  • 犷平县

    西汉置,属渔阳郡。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石匣一带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东汉建安十年(205),“三部乌丸攻鲜于辅于犷平。秋八月,公征之,斩犊等,乃渡潞河救犷平,乌丸奔走出塞”。即此。西晋废。古

  • 日娃土司

    一作日瓦土司。民国分玉树戎模土司置,驻牧地在今青海治多县西境。民国周希武《玉树调查记》卷下:“戎模近又分出日娃族。”

  • 白隔隘

    在今福建永春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永春县:“白隔隘在县东北三十里,路出仙游。”

  • 驳鹿山

    又名驳乐山、福禄山、阳龙山。在今广西桂林市东。《元和志》卷37临桂县:驳鹿山“一名福禄山,在县东北十五里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3静江府:驳鹿山,“按《旧经》云: 初元康师居此,唐玄宗赐白鹿,常出入骑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