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市

南市

①即羊市。为晋代洛阳市场。在洛阳城 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) 南。《太平御览》 卷191引 《洛阳记》 曰: “南市在大城南。”

②本隋丰都市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洛河南偏东。唐改为南市。

③即大同市。为隋东都三市之一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西南部。


区片名。(1)在天津市和平区西北部。泛指荣业大街、东兴大街、建物大街与荣吉大街、清和大街、华安大街交会处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商人云集于此,形成市场。因位城厢以南,故称南关市场,简称南市。旧时为“三不管”地带。建国后逐步改建为繁华的农贸、商贸市场。1984年建有南市食品街、南市旅馆街,形成“双城醉月”景观,为“津门十景”之一。(2)在上海市原南市区北部。东、东南濒黄浦江,范围约相当于今人民路、中华路所环绕的地区和十六铺一带。南市名称出现约在清道光年间上海开埠以后,系指原上海县旧城厢的商市,相对于当时北面租界的商市“北市”,而开始称为南市。老西门、大兴街一带商业繁荣,有城隍庙、豫园等著名旅游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孝昌县

    南朝宋孝武帝分安陆县置,属江夏郡。治所在今湖北孝昌县北。因孝子董黯立名。明帝时为南义阳郡治。西魏为岳州岳山郡治。隋大业初属安陆郡。唐属安州。元和三年(808)废。咸通中复置,五代唐同光二年(924)改

  • 悯惠寺

    唐贞观十九年 (645) 建,即今北京市宣武门外法源寺。“安史之乱” 时,史思明改名顺天寺。明正统二年 (1437) 改名崇福寺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) 始名法源寺。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建,在今

  • 湖上办事处 (县级)

    1949年初由临城、凫山、峄县、鱼台、嘉祥及原江苏沛县、铜北等县所辖的微山、独山、昭阳、南阳四湖及沿湖村庄所置,属山东省。治夏镇 (今山东微山县)。1950年5月撤销,仍划入原属各县。1953年为了加

  • 南越

    西汉高帝四年 (前203),南海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,十一年 (前196) 遣陆贾立佗为南越王,高后时自号为南越武帝,都番禺 (今广东广州市)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 “ (佗) 以兵威边,财物赂遗

  • 耸关

    明置, 属龙里卫。 在今贵州龙里县东龙丛街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 陇耸关 “在龙里县东二十里。 陇耸一作哝耸, 又作嵸。 《黔记》: 自东门外东关哨二十五里至嵸哨,

  • 承阳县

    西汉置,属长沙国,治所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。东汉改为烝阳侯国。古县名。承,又作丞或蒸。西汉置,治今湖南省邵东县东南。以在承水之阳得名。属长沙国。元始五年(5年)封长沙孝王(《汉书·王子侯表》误作“剌王”

  • 邑名。春秋时齐地。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崔氏城。《左传》: 襄公二十七年 (前546),崔成 “请老于崔”。即此。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: “崔氏出自姜姓。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,食采于崔,遂为崔氏。”古

  • 南褒县

    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南郑、褒城二县析置,治新集 (今陕西南郑县西新集镇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不久废。旧县名。川陕苏区设。1935年2月,由陕西省南郑、褒城两县析置。以两县首字为名。治新集(今南

  • 于公浦

   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海州:于公浦在“州北十里。产盐。以汉于公为名。自此而北,有白沟等十余浦,皆通潮汐,居民以煎盐为业”。

  • 朝阳北塔

    又作北塔。在今辽宁朝阳市北塔街,与南塔遥相对峙。创建于北魏,为木塔,唐始修砖塔,今塔为辽代整修。为方形空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,高38.7米。须弥座南面有一壶门,门内外雕莲花、火焰、兽面衔花、骑兽人物图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