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阳郡

南阳郡

①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(前272) 置,治所在宛县 (今河南南阳市)。《元和志》 卷21:“以在中国之南,而有阳地,故曰南阳。” 西汉辖境相当今河南桐柏县以西,湖北丹江口市以东,河南鲁山县以南,河南邓州市及湖北广水市以北地。西晋改为南阳国,辖境缩小。南朝宋复为南阳郡。隋开皇初改为邓州。大业初复为南阳郡,移治穰县 (今邓州市)。唐武德二年 (619) 改为邓州,天宝元年(742) 复为南阳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邓州。

②晋侨置,属梁州。治所在南阳县 (在今四川什邡县西二十三里南泉镇)。西魏废。

③北魏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南阳县 (今河南郏县西北)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

④南朝梁侨置,治所在今湖北谷城县东南。西魏改为山都郡。

⑤西魏改北随郡置,属顺州。治所在顺义县 (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⑥东魏武定中侨置,属南广州。治所在南阳县(今河南襄城县境)。北周废。

⑦南朝梁置,治所在建昌县 (陈改辰阳县,今湖南辰溪县西北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⑧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邓州置,治穰县 (今河南邓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南阳、邓州、新野、内乡、镇平等市县地。唐初复为邓州。天宝元年 (742)又改南阳郡。辖境扩大至今南召、西峡、浙川等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邓州。


(1)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置,治宛县(今河南南阳市)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、内乡县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、郧县间地。其后渐小。隋初废。(2)大业及唐天宝、至德时,又曾改邓州(治穰县,今河南邓州市)为南阳郡。地当荆、襄及关、洛交通孔道,魏晋南北朝时,南北常于此交战。(3)东魏置,治南阳县(今河南郏县西北)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(4)南朝梁置,治所约在今湖北省谷城或老河口市境内。辖境不详。西魏改名山都郡。北周省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塔城关

    即古雪山门关。在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其宗东南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: 金沙江 “入府境西北边界之塔城关东,又东南经巨甸汛东”。

  • 安庆卫

    明洪武初置,属直隶南京。治所在安庆府怀宁县(今安徽安庆市)。清废。

  • 东布特哈

    又作布特哈东路总管。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)置,属黑龙江将军。治所在博尔多(今黑龙江省讷河市)。宣统二年(1910)改置讷河直隶厅。

  • 息州

    北周宣政元年 (578) 改东豫州置,治所在广陵城 (今河南息县)。隋大业二年 (606) 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金泰和八年 (1208) 复置,蒙古中统三年 (

  • 大雷山

    ①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湖中有大雷、小雷、三山,亦谓之三山湖。”又引杨泉《五湖赋》曰:“大雷小雷,湍波相逐。”②即今浙江奉化市西南大雷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奉化县:大雷山在“县西

  • 达尔玛

    一作达马宗。即今西藏措美县西南达玛。藏语意为壮年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12作“达尔玛”。

  • 平洛堡

    清改平虏堡置,属承德县。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北平罗镇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 “川盛堡”条下:“又平洛堡,在县北四十里。”

  • 怱谷

    又作葱谷、忽谷。在今甘肃民乐县境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隆安元年 (397),“凉王 (吕)光遣太原公 (吕) 纂将兵击沮渠蒙逊于怱谷,破之,蒙逊逃入山中”。胡三省注: “怱谷当在删丹县界。”

  • 三台场

    在今四川三台县。产井盐。民国设场长,理盐务。

  • 千里马国

    故地当在今斯里兰卡东北部之亭可马里一带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“千里马,北与大奋山截界,溪流护市,四时澄彻,形势宽容。”或以为即《明史·外国传》 之千里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