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克沙勒山
在今新疆阿合奇县西北、阿图什市北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之天山。《清一统志·乌什》:喀克沙勒山 “在乌什西、伯得里克山西南二百三十里。自额图克岭东北行至此逾山而北通布鲁特境,山南为喀什噶尔,南北相距各三百余里” 。
在今新疆阿合奇县西北、阿图什市北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之天山。《清一统志·乌什》:喀克沙勒山 “在乌什西、伯得里克山西南二百三十里。自额图克岭东北行至此逾山而北通布鲁特境,山南为喀什噶尔,南北相距各三百余里” 。
西夏置,为十二监军司之一。治所在宥州 (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)。后废。
①唐贞观四年 (630) 置,属伊州。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49柔远县:“县东有柔远故镇,因以为名。” 神功元年 (697)废。②唐至德二年 (757) 改安远县置,为唐林郡治。治所在今
①宋置,在今浙江天台县。宋《嘉定赤城志》卷3天台县:赤城驿“在县西南二百步”。②在今浙江临海市城区江下街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台州府:赤城驿“在府治东南。宋置丹丘驿,明朝改今名”。清康熙三十九年(1
即今河南栾川县西北四十五里冷水镇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10:同治三年(1864)二月,“葛承霖驻冷水镇,顾北路”。(1)在浙江省磐安县西南隅,西、南邻缙云县。面积41.5平方千米。人口 9300。镇
即今湖北浠水县东南之浠水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希水“出灊县霍山西麓。……西南流分为二水,枝津出焉。希水又南,积而为湖,谓之希湖。湖水又南流,径轪县东,而南流注于江”。
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南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七》: 南宋淳熙九年 (1182),“命守臣赵善悉发一万工,修治海盐县常丰闸及八十 一堰坝,务令高牢,以固护水势,遇旱可以潴积”。明末清初淤废。
唐开元初在蒙舍诏地置,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四里巄城遗址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。天宝后废。
又作鄂穆楞河、傲穆楞河。即今辽宁西部之大凌河。清 《满洲源流考》 卷15: 大凌河 “蒙古名鄂木伦”。《清一统志· 锦州府一》: 大凌河,“《通志》: 在县东四十里。源出边外喀喇沁威苏图山,名鄂穆楞河
一名衍氏。战国魏邑。在今河南郑州市北三十里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 苏秦说魏襄王曰: “北有卷、衍。” 《史记·魏世家》: 景湣王五年 (前238),“秦拔我垣、蒲阳、衍”。古邑名。又称衍氏。战国魏邑。
清光绪八年 (1882) 置,属甘肃省。治所在喀喇沙尔城 (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)。十年 (1884) 属新疆省。二十四年 (1898) 升为焉耆府。清光绪八年(1882年)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