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四望山

四望山

①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赞皇县:四望山“在县西北二十里,山高耸,登临可以望远,因名”。

②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旧定淮门外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:凤凰二年(273),杀司市中郎将陈声,“投其身于四望山之下”。《晋书·温峤传》:东晋苏峻据石头,峤“于四望矶筑垒以逼贼”。即此。《寰宇记》卷90升州上元县:四望山“其山迥回可望四方, 以为名”。

③在今安徽霍山县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霍山县:四望山“高千八丈。登其顶,宜于远眺”。

④在今江西都昌县南鄱阳湖中。《清一统志·南康府》 “三山”条:“又四都山,在县东南九十里湖中。四望空阔。旧有巡寨。”

⑤在今江西会昌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会昌县:四望山在“县南一百三十里,清秀如画。东通福建武平县界,南抵广东程乡县界,相近为雁门峡”。

⑥在今江西武宁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一》:四望山“在武宁县西五百步”。同治《南昌府志》卷2武宁县:四望山“其巅周望,四面山水、市井、烟火历历指数间,为一邑凭眺胜地。有亭曰四望亭,宋韩琦、李纲两次修建”。

⑦在今湖北南漳县南三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建中二年(781),“梁崇义发兵攻江陵,至四望,大败而归”。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一》:四望山“一名大府山。登其巅,可东望襄阳,西望房县,南望荆门,北望谷城,故名”。

⑧在今湖北随州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德安府》:四望山“在随州东。山最高,四望皆见”。

⑨即今湖南祁东县西北,与东安、邵阳交界处之四明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6永州:四望山“最高顶上望,往往见衡、邵、永、道四郡”,故名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祁阳县:四望山“元成宗时,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,久不能平,寻为刘国杰所破。即此”。

⑩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镇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犍为县:四望山“在县东北百里。山高耸,可以四望”。

(11)亦名四望狭。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里大峡口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西汉神爵年间,西击羌,“遣骑候四望狭中,亡虏。夜引兵上至落都,召诸校司马,谓曰: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。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,兵岂得入哉”!师古曰:“山陗而夹水曰狭。四望者,狭名也。”


古山名。(1)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古林公园内。东晋苏峻之乱,温峤筑垒于此。(2)又名大府山。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南。唐建中二年(781年),梁崇义发兵攻江陵至此。(3)在今湖南省祁阳县西。山势高峻,每当天宇开霁,登其巅,可见零(陵)、祁(东)、东(安)、邵(阳)四县,故名。元成宗时詹一仔曾聚众起事山中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天地会与清军激战于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国

    即东安国。都喝汗城(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北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“东安,或曰小国,曰喝汗。”按《北史·康国传》 有“小安国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 显庆四年(659)九月,“诏以石、米、史、大安、小安

  • 雷公店

    即今湖北安陆市西北三十二里雷公店镇。清光绪 《德安府志》 卷8 《兵事》: 同治三年(1864) 四月,“陈得才由天门皂市窜郡西雷公店等处”。

  • 鹿堂山

    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绵竹县有鹿堂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73绵竹县:“鹿堂山,《李膺益州记》 云: 岸有隙出神泉。若诣者精志,则泉流奔涌,其信道者不笃,便清源顿竭也。”

  • 城北湖

    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安陆府钟祥县: 城北湖在 “府北五里。流通汉江”。

  • 石笋峰

    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。《徐霞客游记·游天台山日记 (后)》:崇祯五年(1632)三月十八日,“寺僧导余探石笋之奇……践石蹑流,七里,山回溪坠,已至石笋峰底,仰面峰莫辨,以右崖掩之也,从崖侧逾隙而下

  • 源水

    在今江西瑞金市城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瑞金县: 源水 “在县城东,或曰即绵江支流也。经城东南复合绵江”。

  • 宁夏右屯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)置,属陕西都司。治所在宁夏城内(今宁夏银川市)。清雍正二年(1724)废。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改置宁朔县。

  • 鉴玄殿

    北魏平城北文明太后永固陵旁附设的殿宇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五十里方山上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 载: 太和五年 (481),“夏四月己亥,行幸方山。建永固石室于山上,文碑于石室之庭,又铭太皇太后终制于金册,又起

  • 企冈营

    在今广东广宁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广宁县:企冈营在“县北八十里。相接者曰花山营,俱嘉靖三十九年设,防顾水一带及营后螺壳贼巢,最为险要”。

  • 三眼堡

    即今广西岑溪县西北三堡镇。明万历《广西通志》卷22:藤县有三眼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