坛头山
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之檀头山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宁波府象山县:“南有石坛山,亦曰坛头山。”
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之檀头山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宁波府象山县:“南有石坛山,亦曰坛头山。”
在今河北柏乡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柏乡县: 济涉桥 “在南关外,午、槐二水导流经城南,此桥跨其上,以便行旅,因名”。
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二十四里南窖乡西安村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6房山县图:县西北有西安子村。
在今江西龙南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龙南县: 障川山 “在县东百里。一名水口山。怪石磊落,麓盘三江之口”。
①东晋永和七年 (351) 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元溪县 (今广东德庆县东)。南朝宋初移治龙乡县 (今广东罗定市南),元嘉中移治端溪县 (今广东德庆县)。南齐移治威城县 (今广东郁南县南),梁复治端溪县。
又名长生殿。唐天宝六年 (747)建,为华清宫殿堂之一。在今陕西临潼县南华清池内。张祐 《集灵台》 诗: “日光斜照集灵台,红树花迎晓露开。” 唐末华清宫建筑皆圮废。
即今山西吉县西北文城镇。西魏汾州文城县治此。《元和志》卷12文城县:文城“故老曰此城晋文公为公子时,避骊姬之难,从蒲奔狄,因筑此城,人遂呼为文城”。(1)区片名。在山东省文登市中部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人
在今安徽泾县西北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范传》: 范又从孙策攻 “太史慈于勇里”。即此。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北。东汉建安三年(198年),孙策擒太史慈于此。
指今辽宁辽河下游河网低洼地区。《新唐书·太宗纪》:贞观十九年(645),“次辽泽,瘗隋人战亡者”。即此。隋、唐征高丽路皆由此,迄至辽、金亦为往来辽东的必经之路。契丹族早期和辽代前期以政治中心上京(今内
明置,在今广西柳城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柳城县:安劳堡“在县西北。成化初置,正德以后为叛瑶所据。万历二年平上油‘贼’,复置堡,设兵屯守”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境。明成化初置。正德以后为叛瑶所据
①在我国西北部地。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“九州之外,乃有八殥,亦方千里。……西北方曰大夏,曰海泽。”《吕氏春秋·适威》:“北至大夏,南至北户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 载琅邪刻石云:“六合之内,皇帝之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