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阳国
西汉文帝二年 (前178) 改城阳郡为国,治所在莒县 (今山东莒县)。西汉末辖境相当今山东莒县、沂南等地。东汉建武十三年 (37) 并入琅邪国。
西汉文帝二年(前178年)以城阳郡改置,治莒县(今属山东)。西汉末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莒县、沂南和蒙阴东部等地。东汉建武年间废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武五年(29年),耿弇引兵“至城阳,降五校余党,齐地悉平”,即此。
西汉文帝二年 (前178) 改城阳郡为国,治所在莒县 (今山东莒县)。西汉末辖境相当今山东莒县、沂南等地。东汉建武十三年 (37) 并入琅邪国。
西汉文帝二年(前178年)以城阳郡改置,治莒县(今属山东)。西汉末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莒县、沂南和蒙阴东部等地。东汉建武年间废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武五年(29年),耿弇引兵“至城阳,降五校余党,齐地悉平”,即此。
即车后营。在今河北迁西县北五十里滦阳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迁安县 “三屯营” 条下: “滦阳营,《郡志》 谓即辽所置滦河县也。县属泽州,金废。明初置滦阳营于此。隆庆初亦为三屯营兵驻顿处,改今名 (车
又名野林庄。即今河北景县南二十四里野林庄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9景州图: 南有野里庄。
在今浙江金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汤溪县: 福民山 “高数百丈,峰峦耸秀,林木蓊郁,为县之胜概”。
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东南军山镇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东径大军山南,山东有山屯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79汉阳军:大军山、小军山“在汉阳县。昔吴、魏相持,陈兵于大小两山。故有大军、小军之号”。在湖北省武汉
山东省旧时的别称。因在太行山之左(东)而得名。山东省旧时别称,因在太行山之左(东)而得名。清宋弼编有《山左明诗钞》,辑明代山东一省之诗。
即镇场镇。今为江苏通州市(金沙镇)西南正场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通州(今南通市)东有“正场”。
在今江苏太仓市西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太仓州: 顾浦 “自嘉定县引吴淞江水北入吉泾,又东北而折戚虞泾,东曰南盐铁塘,西曰张泾、横沥,并北注于娄江”。
今广东翁源县北坝仔镇东南芙蓉村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翁源县图,在县东北芙蓉铺。
①即今四川达县南赵家镇。清乾隆 《达州志》 卷1: 赵家场 “在州南方,去城九十里”。②即今四川开县南赵家镇。清咸丰 《开县志》 卷3: 赵家场 “离城四十里”。
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、海拉尔市东之特尼河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 “帝即起兵,逆战于海剌儿、帖尼大鲁罕之地,破之。札木合脱走,弘吉剌部来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