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夏阳

夏阳

①战国秦地,在今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少梁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 惠文王十一年 (前327) “更名少梁曰夏阳”。即此。

②即今山东微山县治夏镇。清属沛县,置夏阳巡司于此。


(1)古邑名。(1)又作下阳。春秋北虢邑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。《公羊传》僖公二年(前658年):“虞师、晋师灭夏阳。”即此。参见“下阳”。(2)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。战国秦邑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惠文王十一年(前327年),“更名少梁曰夏阳”,即此。(2)古地名。约今四川省宝兴县南灵关西北。《新唐书·韦皋传》:唐贞元十七年(801年),韦皋深入吐蕃,“路惟明自灵关、夏阳攻逋租、偏松城”。经此之路称夏阳道,为雅州西入吐蕃要道。《新唐书·南蛮传》:“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:曰夏阳、曰夔松、曰始阳。”(3)集镇名。(1)在福建省明溪县东北部。夏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1500。初为杨姓始居,名杨厝坪,后迁村山下,称下杨,谐音为今名。明置巡检司于此。有圩市。有造纸厂。村东有宋代尚书萧登任墓。有公路接福五公路。(2)在陕西省合阳县东南部、黄河西岸。属洽川镇。人口1100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为河西县治,乾元三年(760年)更为夏阳县治,北宋熙宁三年(1070年)废,设夏阳镇。金仍为镇,后废。村袭镇名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,特产花生、铃铃枣、红皮蒜。有公路通县城。村东夏阳渡是陕、晋之间水上要津。(4)村名。在陕西省韩城市西南部、涺水西岸。属金城街道办事处。人口500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惠文君十一年(前327年):“更名少梁曰夏阳。”据该村三圣庙碑记载,西汉末年曾由少梁村徙夏阳县于今址,故名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蔬菜。西禹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堂

    又名南皇堂、中皇堂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南。《晋书·明帝纪》:东晋太宁二年(324)王敦复反,“帝次中堂”。又《安帝纪》:隆安二年(398),王恭、殷仲堪等举兵反,“会稽王道子屯中堂”。《宋书·文帝纪》

  • 伍城县

    ①南朝宋改五城县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二里。梁为伍城郡治。北周为玄武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)改为玄武县。②北齐改五城侨县置,为伍城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。隋开皇六年(586)改为汲县

  • 止马市

    又名东陂市。即今江西宜黄县南百里东陂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后平关

    永定三关之一。在今湖南张家界市西南三十四里后坪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慈利县:“西北有龙伏关,东南有后平关、黑崇关,谓之永定三关。”

  • 师家山

    在今四川松潘县东一百九十里小河乡北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广记》卷31《边防记》:“《志》云:(小河)所北二十里师家山。一名文山。宋时师、文二大姓居之。山麓有文山关,又有师家铺,则界于龙州也。”

  • 尉氏县

    ①秦始皇二年 (前245) 置,属颍川郡。治所即今河南尉氏县。西汉属陈留郡。西晋属陈留国。西晋末属陈留郡。北魏兴安元年 (452) 废。太安三年 (457) 复置。东魏天平元年 (534) 改属开封郡

  • 范州水

    在今广东高明市 (高明镇) 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肇庆府高明县: 范州水在 “县 (治今明城镇) 东三十里。源出灵云山,接府东南百十里之北港水,汇牛围水入仓步水。元至正初,北港水自罗郁港引大江入

  • 元江县

    1913年改元江直隶州置,后属云南普洱道。治所即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。1929年直属云南省。1980年改设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。旧县名。1913年以元江直隶州改置,治今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

  • 枣林沟

    又名枣林则沟。在今陕西清涧县北。1947年3月,为了粉碎国民党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的重点进攻,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。3月26 日,毛泽东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,决定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仍留在陕北

  • 河田水

    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南安府南康县: 河田水在 “县西百四十里,地名黄雀垇。源出至坪里船场,分二派: 一自茆平桑坝注长龙; 一自新溪径长龙合为至坪江。又东为瑞阳江,合于章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