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云经寺
在唐长安城怀远坊东南隅,今陕西西安市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0载:大云经寺“本名光明寺,隋开皇四年,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。时有延兴寺僧昙延,因隋文赐以蜡烛, 自然发焰,隋文奇之,将改所住寺为光明寺,昙延请更立寺以广其教,时此寺未制名,因以名焉。武太后初幸此寺,沙门宣政进《大云经》,经中有女主之符,因改为大云经寺,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。此寺当中,宝阁崇百尺,时人谓之七宝台”。
在唐长安城怀远坊东南隅,今陕西西安市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0载:大云经寺“本名光明寺,隋开皇四年,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。时有延兴寺僧昙延,因隋文赐以蜡烛, 自然发焰,隋文奇之,将改所住寺为光明寺,昙延请更立寺以广其教,时此寺未制名,因以名焉。武太后初幸此寺,沙门宣政进《大云经》,经中有女主之符,因改为大云经寺,遂令天下每州置一大云经寺。此寺当中,宝阁崇百尺,时人谓之七宝台”。
在今河南麻城市东北。《魏书·任城王澄传》:澄“遣长风戍主奇道显攻萧衍阴山戍,破之。……仍引攻白槀戍,又破之,斩其宁朔将军、关内侯吴道爽”。即此。
唐大历三年(768)改临源县置,属桂州。治所即今广西兴安县。《寰宇记》卷162兴安县:“土将万重光诱临桂等九县构逆,唯临源县独守臣节,改为全义县。”五代晋开运三年(946)改为德昌县。南汉复为全义县。
原名塘口。即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十六里,地处盐铁塘入黄浦江之口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松江府娄县 “陶宅镇” 条下: “其相近又有得胜港,亦官军御倭处。” 明嘉靖 三十 三年 (1554) 曾在此击败倭寇
在今贵州盘县特区东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8普安州: 格孤山 “在州城东四百五十里。俗呼故故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 121: 格孤山 “山势雄峻,界连滇、蜀。明朝洪武十四年,傅友德自曲靖帅师循格孤山而南
元置,在今广东东源县东北义合镇。
①旧称今渤海、黄海一带为北洋。南宋姚宽《西溪丛语》:“今自二浙至登州与密州, 皆出北洋,水极险恶。”②清末至民国时称今江苏省以北的山东、河北、天津、辽宁等沿海各省市为北洋,而称其以南沿海各省市为南洋。
故址在今江苏吴县境内。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二》: 辟疆园 “晋时顾辟疆之园也。王献之入会稽,经吴门,先不识主人。值辟疆方集宾友,酣燕园中,而献之游历既毕,指麾好恶,旁若无人。唐时其园犹在,顾况尝假以居”
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哀公二十六年 (前469),宋 “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,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”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 梁国:“虞 (县) 有空桐地,有桐地,有桐亭。”古邑名。春秋宋
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浐河西岸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:开元中,长安令韦坚兼水陆运使,“坚治汉、隋运渠, 起关门抵长安, 通山东租赋。……又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,以聚漕舟。坚因使诸舟各揭其郡名,陈其土
在今辽宁省南部,辽河口及鸭绿江口连线以南,伸入渤海、黄海间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4:“辽东半岛与登州半岛相望,扼北洋之门户。”大连市金州区以南部分又称旅大半岛。千山山脉贯穿半岛中,岛上大部为丘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