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同镇

大同镇

①明九边之一,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。防区相当今山西外长城以南,东自晋、冀省界,西至大同市西北一带。明初在此置卫屯田。永乐中放弃兴和所后,成为京师西北门户。

②即今黑龙江省大庆市西南大同镇。旧属肇州。民国《黑龙江志稿》卷2肇州:“第四区大同镇。”

③即今湖北蕲春县东北九十二里大同镇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

④亦作大洞场。1932年设大同镇,即今贵州赤水市西南大同镇。


(1)古军镇名。治今山西省大同市。为明九边之一。防区相当今山西省外长城以南,东自山西、河北二省界,西至大同市西北。明初在此置卫屯田。永乐中放弃兴和所后,成为京师西北门户。(2)今镇名。(1)在河北省武安市东北部。面积74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,人口3620。传隋末为屯兵处,建村后名大屯,后演变为今名。1953年设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产小麦、玉米、谷子、棉花。有铸造、制鞋、食品和调料加工等厂。武邑公路经此。 (2)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。面积150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,人口 9570。1939年称大同街。1951年设镇,1958年改公社。1959年改大庆镇,1960年改新兴镇,1965年复大同镇。大庆市南部区域中心。主产玉米、大豆等。有农机修造、木材加工等厂。有公路通市区。(3)在浙江省建德市西南部,南邻龙游县。面积109平方千米。人口2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,人口1600。民国时置镇,1949年废镇为乡,1953年复为镇,1958年改为公社,1983年复为乡,1985年复置镇。寿昌溪至此与交溪汇流,其势始大,称大同溪。地以溪名。产稻、茶叶、蚕茧、柑橘、油菜籽、蘑菇。特产烘豆腐。有食品、服装等厂。煤、石灰石、磷等矿资源丰富。宋抗金名臣、吏部侍郎胡国瑞为本镇富塘人。320国道经此。(4)在福建省长汀县城北郊。面积212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汀州镇。1949年设大同乡。1958年改红旗公社,1960年改大同公社。1984年复乡,1993年置镇。产稻、蔬菜、竹木、板栗、柑橘、柿子。有土纸厂。有石灰石、铁、硫等矿。厦隘公路经此。1934年苏维埃福建省军区设此。名胜古迹有古堰定光陂、通济岩、通济瀑泉。(5)在湖北省蕲春县东北部。大同水库大坝南侧。面积139.7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,人口 2190。1960年大同水库建成后成集。1958年为张塝公社所辖。1960年为张塝区所辖。1974年设大同公社,1984年改大同区,1987年置镇。地处山区。主产稻、小麦、马铃薯等,盛产茶叶、板栗、楠竹。有石材、烧砖、石粉、水泥预制件等厂。蕲太、蕲英公路经此。(6)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东部。面积25平方千米。人口2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街,人口800。民国时,乡场为土匪居,1930年邓锡侯军灭匪,在唐巴公路八千米处另建一条街为乡驻地,俗称新街。1997年置镇。有农机、纸箱、榨油等业。唐巴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文澜堤。(7)在贵州省赤水市西部、大同河畔。面积105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场,人口2000。古名蛮子洞场,以镇后石洞得名。清改名大洞场。1932年置大同镇及凤鸣、华严等乡,后合并置大同乡。1952年设镇,1958年改公社。1962年析建大同、大石、华严、永合公社。1984年改置大同镇及华严、永合及大石苗族乡,1991年大同镇及华严、永合、大石苗族乡合并置大同镇。产柑橘、蚕茧、茶叶。有竹筷、酿酒、造纸等手工业。赤叙、大宝公路经此。有禹王宫、万寿宫、天后宫等古建筑和四洞沟风景名胜区。(8)在云南省师宗县中部。面积235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,人口1680。原名达嘿,彝语“达”为坡,“嘿”为河,意即“河畔坡上的村庄”。1932年雅称为大同,寓意“世界大同”。1949年属海晏乡。1958年从丹凤公社划出8个管理区,建立大同公社。1963年撤大同公社,并入丹凤区。1973年又从丹凤划出,恢复大同公社。1984年为大同区,2000年设镇。产玉米、稻、荞麦、马铃薯、烤烟等。南昆铁路经此并设站。昆江公路经此。(9)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中部偏西。面积100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街,人口2140。取“世界大同”意,故名。1949年设大同乡,1961年改公社,1984年复乡。1996年与长胜、新溢、新民三乡合并设大同镇。主产稻、玉米、小麦,盛产蚕茧、木耳、生漆、生姜。有蚕种场,为安康市桑蚕基地之一。建筑、建材业兴盛。阳安铁路经镇北。(10)在甘肃省永登县东南部。面积324平方千米。人口2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同村,人口 3400。镇以驻地名。1949年前由枝阳、红城镇辖,后为大同区辖。1956年为大同乡,1958年清水、柳树公社并入改名大同公社。1961年大同公社析置大同、清水、高岑、柳树四公社,1964年大同与高岑公社合并仍名大同公社。1983年改大同乡,2001年置镇。兰新铁路、312国道经此。(3)集镇名。在江苏省如东县东南部、遥望港北岸。属兵房镇。人口500。镇以原大豫、同仁两公司首字得名。有灯泡、弹簧、针织机械、标准件、乙炔气等厂。掘青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蜀港

    俗呼为官港。即今江苏句容县北六十里下蜀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),刘展以广陵叛,李峘“悉锐兵守东口以待之,展乃自上流济,袭下蜀”。胡三省注:“升州东北九十里至句容县,有下蜀戍,在句容县北

  • 文昌县

    ①唐贞观元年(627)改平昌县置,属崖州。治所在今海南省文昌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69文昌县:“取偃武修文之意。”北宋改属琼州。元属乾宁军民安抚司,至顺二年(1331)移治北山都(今文昌县)。明属琼州

  • 满夷谷

    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南。《后汉书·孝和孝殇帝纪》: 永元元年 (89),“南单于出满夷谷,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,大破之”。《资治通鉴》 卷48胡三省注: “余按南单于庭在西河美稷,满夷谷当在美稷县西北。后

  • 灵溪山

    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武昌县:灵溪山在“县南百二十里。周五十里。中有寺观, 皆以灵溪而名”。

  • 龙剑

    唐方镇名。景福元年(892)置,治所在龙州(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)。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:“龙剑节度,领龙、剑、利、阆四州。”相当今四川平武以东, 旺苍以西,梓潼、南部以北地区。后废。唐方镇名。

  • 大泽山

    在今山东平度市北七十里。岩壑绝胜,有瑞云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平度州:大泽山“峰顶半岩叠石为城,谓之皇城顶。或以为赤眉故砦也。下有白虎溪,乳泉河出焉。西南流入胶水”。古称巨青、九青。在山东省平度市北部

  • 仙阳镇

    即迁阳镇。今福建浦城县北四十里仙阳镇。在福建省浦城县北部、南浦溪沿岸。面积238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仙阳,人口 2120。北宋建为迁阳镇,俗名仙阳,以处渔梁山南、有揖仙桥而得名仙阳。1

  • 安平屯城

    明置,属定辽中卫。治所即今辽宁辽阳市东南安平街道办事处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:安平屯城“在辽阳州东六十里,有屯名安平”。相传为晋时安平县旧址。附近有安平山。明代设铁场百户所于此。

  • 思邛水

    一名思印江。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印江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印江县: 思印江“源出朗溪司北,流入水德江”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印江县: “思邛江自松桃入,折北流,合一小水入安化 (今思南),

  • 张家口市

    1939年日伪置张家口特别市,属伪蒙疆自治政府。治所即今河北张家口市。后废。1945年8月当地解放后复设张家口市。在河北省西北部。面积3.7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849平方千米)。人口450.4万(市辖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