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埔墟
①即今香港九龙半岛北大埔镇。清于此设大埔头汛,有把总驻守。
②亦作大铺墟。即今广西柳城县治大埔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:柳城县西北路“由大铺墟……龙袍堂至罗城县界九十里”。1950年柳城县移治于此。
①即今香港九龙半岛北大埔镇。清于此设大埔头汛,有把总驻守。
②亦作大铺墟。即今广西柳城县治大埔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:柳城县西北路“由大铺墟……龙袍堂至罗城县界九十里”。1950年柳城县移治于此。
明成化十四年 (1478) 析海阳县置,属潮州府。治所在下饶 (今广东饶平县西北三饶镇)。据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广东卷: “国朝 (明) 成化十四年,都御史吴琛、朱英以饶界于江漳,地远民顽,请析海
在今山东东平县西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地皇三年(22),王匡等自无盐进击赤眉别校董宪于梁郡,“合战成昌,兵败,匡走”。《资治通鉴》胡三省注:“当在无盐县界。”
明洪武初改韶州卫置,属清远卫。治所在韶州府 (今广东韶关市)。后废。
①在今江西贵溪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07信州贵溪县:三峰山“一名天冠山。三峰鼎立,有泉从崖隙东西泻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1广信府:三峰山“在贵溪县南二里。三峰相并,东连王表岩,西接五面山,南北孤绝”。因移
在今北京城正阳门西南香厂路。元名水淅庵,明改名万明寺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61引谷之麟《重建万明寺碑略》:“京师正阳门外有万明寺,相传为水淅庵故址也。考庵之所由,盖自元季有游僧水淅,道行最高,结茅于此,
即玄武山。又名三隅山、三堆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元武山“在县城东南涧中。石多龙蛇状, 因名。圣水泉出焉”。
一作多伦尼托克安图土司。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为玉树四十族之一。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北安冲乡(拉则)。清末并入安冲土司。民国周希武《玉树调查记》卷下:“多伦尼托克云者,役属蒙古之名地。七族今并
一作南曹集。即今河南尉氏县南南曹乡。明嘉靖 《尉氏县志》 卷1 《市集》: “南曹寨集,在县南三十里。”
蒙古至元四年 (1267) 置洟门千户,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改易门县,属昆阳州。治所在市坪村 (今云南易门县南十里南庄)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县西有泉曰洟源,讹作易门。” 元代后期迁治今县北三
在今广东惠州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 黄洞山在 “府西三十里。山深远,旧为贼巢。弘治十一年,御史万祥言,惠州有黄洞山贼即此。山脉蜿蜒而东,至府西十里为新村岭,郡邑之屏障也”。古山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