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夏

大夏

①在我国西北部地。《淮南子·墜形训》:“九州之外,乃有八殥,亦方千里。……西北方曰大夏,曰海泽。”《吕氏春秋·适威》:“北至大夏,南至北户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 载琅邪刻石云:“六合之内,皇帝之土。西涉流沙,南尽北户,东有东海,北过大夏。”

②指今山西太原市一带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迁实沈于大夏,主参。”杜预注:“大夏,今晋阳县。”相传为夏墟所在,故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禹凿龙门,通大夏。”《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:“大夏,今并州晋阳及汾、绛等州是。昔高辛氏实沈居之,西近河。”

③即西夏。北宋宝元元年(1038),党项羌族首领李元昊称帝,国号大夏,史称西夏。

④中亚古国名。最早见于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。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,主要指今中亚阿姆河以南,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。原始居民为伊朗人。在古波斯帝国、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,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省。公元前255年,郡守狄奥多德宣告独立,建都蓝市城(今阿富汗巴里黑),最盛时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,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。后国土分裂,势衰。约公元前140年—前130年之间,大月氏渡过阿姆河,征服了大夏。先是以大夏为臣属,后灭大夏,占领了大夏的全部国土。西方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,他们居住的地区通称为吐火罗,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。


古地区名。(1)先秦时代对极北地区的泛称。《淮南子·墬形训》:“九州之外,乃有八殥,亦方千里。……西北方曰大夏,曰海泽。”《吕氏春秋·适威》:“北至大夏,南至北户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琅邪刻石云:“六合之内,皇帝之土。西涉流沙,南尽北户,东有东海,北过大夏。”(2)今山西省太原市周围地区。《左传》昭公元年(前541年):“迁实沈于大夏,主参。”杜预注:“大夏,今晋阳县。”相传为夏墟所在,故称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禹凿龙门,通大夏。”《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:“大夏,今并州晋阳及汾、绛等州是。昔高辛氏子实沈居之,西近河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寿昌县

    ①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新昌县置,属吴郡。治所在今浙江建德市西南五十二里古城山村。南朝梁属新安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)省。唐永昌元年(689)复置,属睦州。载初元年(690)又省。神龙元年(705)

  • 侯兆川

    一作侯赵川。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北三十里。《宋史·岳飞传》: 南宋建炎元年 (1127),岳飞击败金兵,“翌日,战侯兆川,身被十余创,士皆死战,又败之”。又作侯赵川。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北。四周重山若廓,当

  • 博斯腾淖尔

    即今新疆博湖县东南博斯腾湖。清乾隆 《西域图志》 卷27: 博斯腾淖尔 “在哈喇沙尔城南四里。东西袤三百余里,广半之,周七百余里。亦名待雅海子。北岸受奇尔归图郭勒、海都郭勒两水,而海都郭勒为大”。

  • 麻 (蔴) 章墟

    亦作麻漳墟。即今广东湛江市西麻章镇。明万历 《雷州府志》 卷4: 遂溪县有蔴漳墟。清道光 《遂溪县志》 卷4: 蔴章墟在 “县东南四十里”。

  • 杭州堡

    明置,属盐井卫。在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平川镇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盐井卫: 双桥关在 “卫东八十里,亦曰双桥堡。又东十里为杭州堡,又五里为平川驿”。清会盐营设把总驻防于此。

  • 长溪县

    唐武德六年(623)置,属泉州。治所即今福建霞浦县南古县。同年并入连江县。长安二年(702)复置,徙治今霞浦县,仍隶泉州。宋属福州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)升为福宁州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齐王开运元

  • 威宁州

    清雍正七年 (1729) 改威宁府置,属大定府。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。1913年改为威宁县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降威宁府置草海镇,治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。属大定府。1913

  • 蔚茹水

    即今宁夏南部清水河。《元和志》 卷3萧关县: 蔚茹水 “在县之西。一名葫芦河。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”。《新唐书·牛僧儒传》: 吐蕃 “赞普牧马蔚茹川,若东袭陇坂,以骑缀回中,不三日至咸阳桥”。《宋史·

  • 札不剌站

    明置,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宾安镇。明《辽东志》卷9:海西东水陆城站有“札不剌站”。明置。在今黑龙江省宾县东北枷板站。为海西东水陆城站沿松花江、黑龙江抵奴儿干都司交通驿站。

  • 第四门市

    即今浙江余姚市西北三十四里泗门镇。清光绪 《余姚县志》 卷1 《市肆》有第四门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