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岘城
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北大岘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天监二年(503),北魏元澄统军“寇东关、大岘、淮陵、九山……魏人拔关要、颍川、大岘三城”。
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北大岘山上。南朝梁天监二年(503年)北魏元澄南侵,克此城。
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北大岘山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天监二年(503),北魏元澄统军“寇东关、大岘、淮陵、九山……魏人拔关要、颍川、大岘三城”。
在今安徽省含山县东北大岘山上。南朝梁天监二年(503年)北魏元澄南侵,克此城。
一名圣人岩。在今山西晋城市东南。《寰宇记》卷44晋城县:“石人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,有双石高标类人形。”在河南省中西部鲁山、嵩县、南召三县交界处。为外方山主峰,最高峰蛤蟆石,海拔 2153 米。为汉水、
明嘉靖三十二年 (1553) 为防倭寇建。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八十里孟城乡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即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孟城(孟河镇)。旧为滨江要津,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因倭乱,移小河巡检司驻此
又作杨梁。春秋宋地,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三十里。《左传》:襄公十二年(前561),“楚子囊、秦庶长无地伐宋,师于扬梁, 以报晋之取郑也”。春秋宋地。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。《左传》襄公十二年(前561年)
①即今河北香河县治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香河县:“本武清孙村。辽于新仓置榷盐院,居民聚集,因分武清、三河、潞三县户置。”②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北。北宋时黄河决啮处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三》:天圣六年(1028),
西周国名。姬姓。伯爵。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。《诗经·大雅·緜》:“虞、芮质厥成。”芮,即芮国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左冯翊临晋县本注:“芮乡,故芮国。”古国名。商、周、春秋时封国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。一说在
在今湖南新宁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3宝庆府:夫夷水“源出广西全州界,过此至邵阳会澬水”。又作扶夷水、夫水。资水南源。在湖南省西南部。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南越城岭,北流到湖南省邵阳县双江口和赦水汇合
西魏置,属南乡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五十二里白亭村。北周废。
秦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龙游县。三国吴更名太末县。古县名。大,又作太。春秋姑蔑之地,秦置县,治今浙江省龙游县。属会稽郡。三国吴宝鼎元年(266年)属东阳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唐武德四年(6
即方山。在今河南嵩县东北。《元和志》卷5伊阙县:“陆浑山,俗名方山,在县西五十五里。”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一》 “方山”条引《县志》称:“陆浑山有二,俱在嵩县东北。一距县四十里,在伊水之西,春秋时陆浑戎
即今江西临川市北三十五里云山镇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2:临川县北有云山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