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峡山
在今广西平南县北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5浔州府:大峡山“在平南县北一十五里”。
在今广西平南县北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5浔州府:大峡山“在平南县北一十五里”。
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六十里榕津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7平乐县: 榕津渡,“ 《志》 云: 榕津接富川、贺县界,为往来之要隘”。
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一百二十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5:由拳山“晋隐士郭文举所居,傍有由拳村,出好藤纸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:“三国吴有暨猷者, 自由拳来隐此,故名。”
在今山西夏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夏县:巫咸城在“县南五里。相传殷巫咸隐此,亦曰巫咸顶,一名瑶台顶。下有谷,亦曰巫咸谷”。在今山西省夏县南。相传殷巫咸隐于此。
在今广东廉江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石城县:石篱山“在县北四十里。其西、南、北三面皆竣,东稍平,叠石如篱”。
在今山西河津市东北。唐初王绩 《黄颊山》 诗,即指此。《清一统志 · 绛州一》: 黄颊山“在河津县东北四十里,上有文中子洞”。
①即荆山洞。今安徽广德县东北七十里太极洞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7广德州:大洞“在州城东北七十里。广数丈,深不可测。游者秉烛而入,有石燕群飞,乳泉滴沥,神人佛像,棋盘钟磬之属,皆白石天成。其东洞水深不可入”
唐代洱海地区六诏之一。在今云南宾川县。开元中为南诏所并。
明嘉靖十年(1531)置,属黔江县。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黔江县:石胜关,“《志》云:县与施州卫散毛宣抚司接境。正德以后,施州诸土司往往与川蜀诸土蛮表裹奸宄。嘉靖十年
①一名石公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,与焦山对峙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 一》: 石公山 “一名象山,形如双象。《府志》: 焦山两狮形,象山两象形,狮象截水之下流,郡之门户在焉。岩有洞曰象山洞”。②在今浙
俗名乌里雅苏台。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石人湾。清设卡伦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