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洲口
即今广东封开县北大洲乡。元置文德巡司于此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德庆州封川县:“北有文德巡检司,初治县西北大洲口,后迁县西贺江口,后又迁于此。”
即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北大洲。明洪武初置文德巡检司于此。洪武七年(1374年)移置于封川县(今封开县南封川)西贺江口,即今封开县(江口镇)。
即今广东封开县北大洲乡。元置文德巡司于此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德庆州封川县:“北有文德巡检司,初治县西北大洲口,后迁县西贺江口,后又迁于此。”
即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北大洲。明洪武初置文德巡检司于此。洪武七年(1374年)移置于封川县(今封开县南封川)西贺江口,即今封开县(江口镇)。
亦曰句骊山。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89润州丹徒县: 高骊山 “在县西南七十里。《梁武帝舆驾东行记》 云: 自覆船山、酒罂山南次高骊山。传云昔高骊国女来此,东海神乘船致酒,礼聘之,女不肯,海
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南之多尔计村。《清高宗实录》:乾隆二十九年(1764)四月甲辰,“兵部议准山西巡抚和其衷奏称:归化城至萨拉齐二百四十里,地属紧要,应于适中之多尔济地方设把总一员,请即以善岱营把总
北宋开,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二里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一》:景祐元年(1034)七月,“河决澶州横陇埽”。庆历八年(1048)六月,“河决商胡埽”。皇祐四年(1052),“议者请开六塔以披其势”。嘉祐元年
在今云南嵩明县东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云南府》: 敕雺山 “在嵩明州东四十里。世传蒙世隆征乌蒙,得四女归,至此山,四女望乡叹息,忽山巅雾起,结为三峰。蛮谓 三为勅,蜂为雺。《州志》: 其山独峻,又名峻葱
明置,属广东都司。治所在今广东罗定市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罗定州: 泷水千户所 “在州城内,万历四年增设,直隶都司”。后废。(泷shuāng) 明万历七年(1579年)置,治今广东省罗定市。直隶广东
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11南康军都昌县: 彭蠡戍 “在县西北七十里,西临彭蠡湖,北连钓矶山。旧是戍,唐武德五年以江湖阔远,遂重置镇。景龙元年复为戍,以为冲要”。
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北七里。《寰宇记》卷59龙冈县:石井冈在“县西北七里。一名龙冈。《水经》云:蓼水出襄国石井冈, 冈上有井,大如车轮,隋《区宇图志》云:光武营军时所凿”。
东汉延光中置,治所在柳中城(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)。三国魏移海头城(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北岸楼兰遗址)。十六国末废。东汉延光中置,治柳中城(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)。三国魏移治海头城(今新疆若羌
又名谢眺楼、谢公楼、叠嶂楼。南齐谢眺建。在今安徽宣州市城内。唐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改名叠嶂楼。李白 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》 诗云: “江城如画里,山晚望睛空……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。”杜牧 《题宣城开元寺
一名韩张堡。北宋置,属朝城县。即今河南南乐县东二十四里韩张镇。在河南省南乐县东部。面积41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韩张,人口4830。春秋时称朝城。唐开元年间置朝城县,治此。传辽代南京(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