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潭城

大潭城

相传西汉初闽越王筑。即今福建建阳市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6建宁府:大潭城“在建阳县治西。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,下瞰溪潭,故名”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贺齐传》:建安八年(203),“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”,即此。唐时建阳县移治于此。


相传西汉初闽越王筑,即今福建省建阳县驻地潭城镇。《大明一统志》建宁府古迹:大潭城“在建阳县治西。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,下瞰溪潭,故名”。唐嗣圣中建阳县治移此,故建阳县别名潭城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贺齐传》:建安八年(203年)“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象山郡

    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象州置,治所在武化县 (今广西象州县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象州、武宣等县地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为象州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象州改名,治所在阳寿县(今广西象州县)。

  • 浪峤

    即琅峤。今台湾省本岛南部恒春半岛。《明史·鸡笼传》: “其地北自鸡笼,南至浪峤,可一千余里。”即“琅��”。

  • 博陵郡

    ①东汉本初元年 (146) 置,治所在博陵县(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)。建安末废。西晋改为博陵国。北魏复为博陵郡。治所在鲁口城 (今河北饶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安平、深州、饶阳、安国等县市地。北齐移治安平

  • 白岩山

    ①在今山西昔阳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乐平县“石梯山”条下:“白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,下有杨赵水,北流合沾水。其麓据马岭隘口,接直隶邢台县界,五代末为河东守险之地。”②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五里。《寰

  • 瑕丘

    ①亦作负夏。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 “曾子吊于负夏”; “公叔文子升于瑕丘,蘧伯玉从。文子曰: 乐哉斯丘也,死则我欲葬焉。” 皆此。②即负瑕。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五里。《水经

  • 石阡等处长官司

    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石阡县。明洪武初改置石阡长官司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石阡县汤山镇。属思州安抚司。明改石阡长官司。

  • 红水

    即今甘肃西部洪水坝河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肃州卫:“东南有红水,俱流入白水。”《清一统志·肃州》:红水“在州东南三十里。源出南山,北流合白水, 至下古城东南入讨来河。水有红色,故名”。村名。在甘肃省景泰县

  • 驼山石窟

    在今山东青州市城西南十二里驼山上。共有洞窟五个,龛窟一个,计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。其中第3号窟最大,窟深2.5米,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,底座高1米,上刻 “大像主青州主管柱国平桑公” 题记,为北周时雕

  • 延祥湖

    在今福建长乐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长乐县:延祥湖“在县南三里。宋、元时故址,明正统中修浚深广,潮汐往来,可通舟楫”。

  • 石家庄

    ①即今河北石家庄市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获鹿县图:东有石家庄。光绪《获鹿县志》卷2:石家庄在“县东三十五里”。②在今宁夏灵武县南。《清史稿·刘松山传》:同治九年(1870),广东提督刘松山镇压回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