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长县
唐天宝七年(748)改千秋县置,属广陵郡。治所即今安徽天长市。乾元初属扬州。宋初改为天长军,至道二年(996)复改为县。南宋属招信军。元属泗州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46年改为炳辉县,1959年复名天长县。1993年改设天长市。
古旧县名。唐天宝七载(748年)改千秋县置,治今安徽省天长市。属扬州。五代周显德四年(957年)为雄州治。元至清属泗州。1946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改名炳辉县。1959年复名天长县。1993年撤销,改设天长市。
唐天宝七年(748)改千秋县置,属广陵郡。治所即今安徽天长市。乾元初属扬州。宋初改为天长军,至道二年(996)复改为县。南宋属招信军。元属泗州。民国初属安徽淮泗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1946年改为炳辉县,1959年复名天长县。1993年改设天长市。
古旧县名。唐天宝七载(748年)改千秋县置,治今安徽省天长市。属扬州。五代周显德四年(957年)为雄州治。元至清属泗州。1946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改名炳辉县。1959年复名天长县。1993年撤销,改设天长市。
亦译作迦摩波、个 (箇) 没卢。在今印度阿萨姆邦西部高哈蒂一带。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0: 迦摩缕波国 “周万余里。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”。玄奘应其王拘摩罗邀请前往访问。
唐贞观十年 (636) 置,属延州。治所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名延昌县。
明洪武十二年 (1379) 置昌国守御千户所,十七年 (1384) 改为昌国卫,属浙江都司。故址在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关。二十年 (1387) 迁于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之东门岛,二十七年(1394
即正洲隘。在今四川筠连县东南镇舟镇(正州场)。清同治 《高县志》 卷6: 哨楼山“在正州。突兀高朗,登临四顾,群山在目。曩时镇雄夷猓相侵,居民于此建楼探哨,故名”。
①又名汝水。古名旴江。即今江西东部抚河。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,北流经临川市到王家洲分为两支: 主流在余干县康山附近入鄱阳湖,另一支到南昌市入赣江。《清一统志 · 南昌府一》: 武阳水 “在南昌县东。自抚
即今江西新建县东北,鄱阳湖中矶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4南昌府:几山在“府东北百四十里,屹立鄱阳湖中,上有仙岩”。
在今河南唐河县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1:唐州湖阳县有花山银场。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。五代晋天福六年(941年)安重进进军至花山,即此。
①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一百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4盱眙军:三台山“在招信县南九十里。保聚之所,上可屯十万众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1盱眙县:三台山“山有三峰,东、西、南鼎立,上可屯十万众。宋建炎中,刘纲保
唐武德元年 (618) 置,治所在巨鹿县 (今河北巨鹿县北夏旧城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巨鹿县地。武德四年 (621) 废。
一名目岩山。在今广西平乐县北二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平乐县“有目山”。《元和志》卷37平乐县: 目岩山“岩有两孔相对,如人目瞳子,白黑分明,因号为目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