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仆寺左旗
清初设太仆寺左翼牧厂,1936年改为太仆寺左旗。治所在炮台营子(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贡宝拉格苏木)。1956年宝昌县撤销并入,改称太仆寺旗,移治宝昌镇。
清初设太仆寺左翼牧厂,1936年改为太仆寺左旗。治所在炮台营子(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贡宝拉格苏木)。1956年宝昌县撤销并入,改称太仆寺旗,移治宝昌镇。
在今河北衡水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衡水县:甘村沟“在县西南十里。旁有洼地二千余顷。弘治中,开此沟以泄水患。寻塞。正德中复疏通之,洼地填淤,民获种植之利”。
即朝汉台。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北。《水经·泿水注》: “ (赵) 佗因冈作台,北面朝汉,圆基千步,直峭百丈,顶上三亩,复道回环,逶迤曲折,朔望升拜,名曰朝台。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,未尝不乘车升履于此。”
隋开皇十一年(591)改遂城县置,属藤州。治所即今广西苍梧县(龙圩镇)。大业初属永平郡。唐改为戎城县。古县名。又作戎城县。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改遂成(城)县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西南。属永平
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洗象池西南。石级陡竣。又名阎王扁。清张邦伸 《锦里新编》 卷16 《峨眉纪游》: “过梅子坡阎王匾为白云殿。”
东汉建安六年(201)置,属巴东属国都尉。治所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丹兴县“出名丹”。三国蜀汉后废。古县名。东汉建安六年(201年)刘璋置。治今重庆市黔江区,隶巴东
三国魏改杨县为侯国,属平阳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东古城址。西晋复为杨县。
一作桐城。福建泉州市的别称。五代闽留从效重筑泉州城墙时,于城周环植刺桐,城因此得名。宋、元时回教旅行家东来,常以刺桐一名写入其旅行记载。《马可·波罗行纪》 亦以刺桐城称泉州。北宋仁宗天圣时,诗人吕造
一作押宝砦。即今湖南凤凰县西北五十八里禾库。地极高寒。清严如熤 《苗疆险要考》 谓 “吴陇登世居其地”,起事时凭以为固。清军征苗时 “楚中设粮台于此”。
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平顺县: 紫团山在 “县东南九十里。其山高耸,昔尝有紫气见山顶,团圆如盖,因名。产人参,名紫团参”。
北宋于废绥山县置,属峨眉县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东南四十里。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东北部。市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50平方千米。人口7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绥山,人口5万。镇区沿符汶河分布。自隋开皇十三年(593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