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和郡
隋开皇元年(581)改乌突郡置,治所在太和县(今山西临县西南)。三年(583)废。
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乌突郡置,治太和县(今山西临县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一带。三年废。
隋开皇元年(581)改乌突郡置,治所在太和县(今山西临县西南)。三年(583)废。
隋开皇元年(581年)改乌突郡置,治太和县(今山西临县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一带。三年废。
在今湖南泸溪县西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卢溪县:辛女岩在“大江(武水)之左,奇峰绝壁,高峻插天。有石屹立如人,俗传高辛氏女化石于此”。
①唐武德二年(619)置,属中州。治所在今山西隰县西北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②五代晋天福四年(939)改长松县置,属处州。治所即今浙江松阳县。以白龙津得名。北宋咸平二年(999)改松阳县。古县名。(
清仁宗嘉庆之陵。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清西陵内。
古名大伍山。在今湖北大悟县东南与孝昌县交界处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孝感县:大悟山在“县东北百三十里。高二百余丈,广六里,上有平畴可耕种,其下为狮子岩。一名上界山”。在湖北省孝感市东北与大悟县交界处。隋称
即今广西罗城么佬族自治县西怀群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天河县图:西北有怀群墟。
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楠杆镇。清乾隆 《罗山县志》 卷1 《镇店》: “栏杆铺,西三十里。”
一名西渡水。在今河南宜阳县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弘农郡宜阳县: “在黾池有铁官也。”《水经·洛水注》: 熊耳山 “山际有池,池水东南流,水侧有一池,世谓之渑池矣。又东南径宜阳故城西,谓之西度水,又东南
即今江西樟树市东大桥乡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6:清江县东北有大桥墟。集镇名。(1)在安徽省定远县东南部、池河南岸。大桥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3800。因河上曾建有大木板桥得名。有农产品加工、轮窑等厂
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孤山南麓。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建,庋藏《四库全书》一部。今为浙江省博物馆。
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永从乡西。明初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