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武山
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太武山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7漳州府《山川》:太武山“在漳浦县东北。蔡如松《十辩》云,去州二百八十里,东邻大海。世传越王建德尝避兵于此。按《史记》: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,未有名建德者,惟西汉元鼎五年南粤相吕嘉反,立术阳侯建德为王,城守番禺,后人误指为越王云”。
又称太姥山。在福建省龙海市东南,北濒厦门港,与厦门市五姥峰隔海对峙。海拔562米。宋代在山顶建石塔(延寿塔)作为航海航标,后毁。宋以后留下诗词石刻甚多。山中有栖云楼、石钟楼、石眼泉、龙潭、弥陀石等胜景。
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太武山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7漳州府《山川》:太武山“在漳浦县东北。蔡如松《十辩》云,去州二百八十里,东邻大海。世传越王建德尝避兵于此。按《史记》: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,未有名建德者,惟西汉元鼎五年南粤相吕嘉反,立术阳侯建德为王,城守番禺,后人误指为越王云”。
又称太姥山。在福建省龙海市东南,北濒厦门港,与厦门市五姥峰隔海对峙。海拔562米。宋代在山顶建石塔(延寿塔)作为航海航标,后毁。宋以后留下诗词石刻甚多。山中有栖云楼、石钟楼、石眼泉、龙潭、弥陀石等胜景。
即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宁镇。隋以前为江宁县治所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(1)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部,北濒长江。面积144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江宁,人口 8000。因西晋江宁县治此得名。宋称
春秋随邑。在今湖北广水市境。《左传》: 桓公八年 (前704),楚子伐随,“战于速杞,随师败绩”。古邑名。春秋随邑。在今湖北省广水市境。《左传》桓公八年(前704年):楚子伐随,“战于速杞,随师败绩”
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懋功屯务厅》:汉牛雪山“在懋功屯务厅西南三百八十里。绵亘二百余里,直达明正土司界内”。
在今陕西长安县南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4: “御宿苑,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。汉武帝为离宫别馆,禁御人不得入。往来游观,止宿其中,故曰御宿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唐广德元年 (763),吐蕃入长安,“郭子仪引三
①在今内蒙古固阳县西北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 皇始元年 (396),“春正月,大蒐于定襄之虎山,因东幸善无北陂”。②在今广东番禺市东南狮子洋水道中。有二山相对,西曰小虎山,东曰大虎山。虎门因虎山为名。③
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,石头城南江中。《寰宇记》卷90升州江宁县:长命洲“在县西四里,周回十五里。《舆地志》云:梁武帝遣人放生于此洲,仍置十户在洲中,掌谷粟以饲之,故呼为长命洲。魏使李恕来朝,帝正放生,
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二十八里黄姑镇。清光绪 《平湖县志》 卷1 《东十九都西区全图》 有虎啸桥镇。
南朝梁绍泰元年(555)置,治所在石封县(今安徽广德县)。陈永定二年(558)改为陈留郡。《陈书·陈详传》:“高祖东征杜龛,详别下安吉、原乡、故鄣三县。龛平,以功授散骑侍郎、假节、雄信将军、青州刺史,
在今广东汕尾市西北。明嘉靖 《惠州府志》 卷1: 海丰县南有金锡都。清同治 《广东图说》卷26海丰县: 金锡都在 “城南四十里,内有小村二百十九”。
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惠州府龙川县:龙台岩“有巨石如台,台下为岩,岩前有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