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宜黄县

宜黄县

三国吴太平二年 (257) 分临汝县置,属临川郡。治所在今江西宜黄县东。地当宜黄水侧,故名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废。唐武德五年 (622)复置,属抚州。八年 (625) 又废。北宋开宝三年 (970) 升宜黄场复置,属抚州。治所即今江西宜黄县。元属抚州路。明属抚州府。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。1926年直属江西省。县盛产木材、竹和苎布。


在江西省中部偏东、宜黄河上游。属抚州市。面积 1944 平方千米。人口21万。辖6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凤冈镇。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年)析临汝县地置宜黄县,治今址,属临川郡。因县城位于宜、黄二水汇合处,故名。隋省入崇仁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复置宜黄县,治所仍旧,属抚州;八年又省入崇仁县。五代唐置宜黄场。北宋开宝三年(970年)升宜黄场为县,治今址,属抚州。《太平寰宇记》抚州宜黄县:“立宜黄县于宜黄水侧,以水为县名。”元隶抚州路。明、清隶抚州府。1912年属江西省,1914年属豫章道,1927年复属江西省。1949年属抚州专区,1970年属抚州地区,2000年属抚州市。地处雩山山脉西北麓,源于境南的宜、黄二水在境北汇合为宜黄河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稻、油菜籽、豆类、薯类、花生、棉花等,为省蚕茧生产重点县。森林资源丰富,产笋干、香菇、木耳、油茶、松脂等。水力资源丰富,多小水电站。工业有采矿、冶金、机械、建材、纺织、造纸、化工、食品、林产化工、木材加工等。有临宁、林崇、黄石、丰黄等公路纵横县境。为地方剧种宜黄腔发源地。纪念地有黄陂大捷、东陂战役纪念亭。名胜古迹有仙洞、大司马牌坊、石门寺、桃华山寺、石䂬寺、曹山寺遗址、本寂禅师墓、谭纶墓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栒邑县

    ①秦置,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旬邑县东北二十五里职田镇。汉属右扶风。西晋改名邠邑县。②1914年改三水县置,属关中道。治所即今陕西旬邑县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64年改为旬邑县。古旧县名。秦置,治今

  • 水塘寨

    即今云南个旧市西南元江北岸水塘。明置水塘寨土寨长。

  • 三清山

    在今江西玉山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1广信府:三清山“与环玉山并峙。有羽化坛,晋葛洪与德兴李尚书修炼处。山巅有老子宫。又有金沙水、玉洞、灵济庙、罗汉洞、李尚书铁炉诸奇胜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一》:三清

  • 马金溪

    即今浙江开化、常山二县境内常山港之通称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常山县:金川“一名马金溪”。同卷开化县:金溪“亦曰马金溪”。今仅指开化县华埠镇以北河道。又称金溪。在浙江省开化县境。常山港之上源。源出安徽省休

  • 巴耳赤邗

    亦作八儿真。在今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东南奇伊利一带。《元史·地理志·西北地附录》 有“巴耳赤邗”。

  • 淡水厅

    清雍正元年 (1723) 置,属台湾府。寄治彰化县城。九年 (1731) 移治竹堑 (今台湾省新竹县)。辖境相当今台湾新竹、宜兰以北地区。光绪元年 (1875) 裁厅,改设新竹县。清雍正元年(1723

  • 石堰

    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青阳县:石堰“在县东四十里。诸山涧之水皆汇于此,有北山桥跨其上。明正统中作石堰,山水瀑溢,往往圮坏。正德初, 邑民韦仙倣做新安堰坝法, 以薪代石,遇圮则修。又凿渠

  • 溪州铜柱

    原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野鸡坨下,酉水河岸。据 《旧五代史·世袭列传·马希范》 载:“希范,晋天福中,授江南诸道都统,又加天策上将军。谿州洞蛮彭士愁寇辰、澧二州,希范讨平之,士愁以五州乞盟,乃铭于铜柱。”

  • 鸣玉溪

    即今四川忠县西之长道河。唐白居易 《长庆集》 卷18 《木莲树》: “忠州西北十里有鸣玉溪,生者穰茂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4忠州临江县: “鸣玉溪在州西十里。上有悬崖瀑布,高五十余丈,潭洞幽邃,古木苍

  • 荔浦县

    亦作荔蒲县。西汉置,属苍梧郡。治所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南四十里青山乡。《元和志》 卷37荔浦县: “因荔水为名。” 三国吴属始安郡。南朝宋属始建国。齐复属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为荔州治。贞观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