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宝应县

宝应县

唐上元三年 (762) 改安宜县置,属楚州。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载: “肃宗上元三年建已月,于此县得定国宝十三枚,因改元宝应,仍改安宜为宝应。” 南宋宝庆三年 (1227) 升为宝应州,不久改宝应军。元至元十六年 (1279) 改置安宜府,二十年 (1283) 复改宝应县,属高邮府。明属扬州府高邮州。清属扬州府。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。1927年直属江苏省。


在江苏省中部、京杭运河东岸。属扬州市。面积 1467.5 平方千米。人口91.9万。辖14镇、2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安宜镇。南朝齐置安宜县,治今县西南。属阳平郡。以县治临近安宜溪而名。唐初迁治白田(现址)。唐上元三年(762年),因献“定国宝玉”十三枚,改年号为宝应,遂改县名安宜为宝应,治今址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:“肃宗上元三年建巳月,于此县得定国宝玉十三枚,因改元宝应,仍改安宜为宝应。”南宋升宝应为州、军。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改置安宜府,二十年府废仍名宝应县,属高邮府。明属高邮州。清属扬州府。1914年属淮扬道,1927年直属江苏省。1943年5月始属苏中一专署,解放战争时期属苏皖边区二专署。1948年12月以后,先后属苏北行政公署、泰州、扬州专区。1960年析白马湖、宝应湖、大汕子以西置金湖县。1983年属扬州市。地处黄淮平原,属苏北里下河碟形洼地,地势西高东低。以京杭运河为界,运西属高宝湖地区,运东属东荡圩区。有宝应湖、射阳湖、广洋湖、獐狮荡等湖荡。宝射河、大溪河、营沙河、朱马河、大三王河等流经境内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为主,并产蚕茧。盛产水产品,特产荷藕、慈菇等,荷藕产量为全国之冠。有机械、电子、纺织、建材、食品、汽车、电机、橡胶、塑料等工业。京沪高速公路、淮江公路纵贯南北。宝建、宝金公路横穿东西。京杭运河、宝射河等航道连接淮阴、镇江、兴化、盐城、建湖等航线。名胜古迹有八宝亭、纵棹园、汉射阳故城遗址、九里—千墩汉墓群、抗倭战场遗址等。纪念地有宝应县烈士陵园、曹甸烈士陵园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清水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天水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清水县西北十五里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陕西卷下:清水县“以清水在县境” 为名。东汉废。西晋复置,属略阳郡。北魏为清水郡治。隋大业初属天水郡。唐属秦州。宝应元年 (7

  • 岸头

    即岸门。在今山西河津市南。《汉书·卫青霍去病传》: 元朔二年 (前127) 封卫青校尉 “张次公为岸头侯”。即此。集镇名。在江苏省金坛市中东部,西濒钱资荡。属水北镇。人口约 2000。为原岸头乡人民政

  • 清化镇

    ①又名清华镇。唐置,即今江西婺源县西北清华镇。开元间曾为婺源县治。天祐中婺源县徙治弦高镇 (今婺源县),此地为清化镇。②北宋置,属光泽县。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六十里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邵武军光泽县有清化

  • 双石铺

    ①即今四川自贡市西南仲权镇。民国《富顺县志》卷3:双石铺“距县一百里。双溪环绕,富、宜分疆”。著名的革命者李仲权、卢德铭为本镇人。为纪念李仲权,改名为仲权镇。②在今四川资中县北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

  • 黄子矶

   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1寿昌军: 黄子矶 “在县西与逻洲相接,世传黄巢置砦于此”。《清一统志》 谓 “在武昌县西三十里”。在今湖北省鄂城市西。相传唐末黄巢率众起义,曾结寨于此。

  • 周时东夷国。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七十里。《春秋》:僖公二十九年(前631),“介葛卢来”。《左传》称“介葛卢来朝”,能通牛语。春秋东夷小国,后入齐。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里岔村。《春秋》僖公二十九年(前6

  • 冠陇隘

    在今广东澄海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潮州府澄海县: 冠陇隘 “在县西十里”。

  • 湫山

    在今浙江建德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严州府建德县: 湫山在 “府 (治今梅城镇) 东北四十里,与乌龙山及桐庐县之清凉山相峙,高六百丈,周百里,上有石湫,岁旱不涸,因名”。

  • 即郐。在今河南新密市东七十里古城角寨村。或说在新郑市附近。《毛诗·国风·桧谱》: 郑玄曰,“桧者,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”。古国名。即“郐”。《诗经》有《桧风》。西周、春秋之际灭于郑。

  • 马头店

    在今北京市通县东南四十四里马头村。明永乐中设巡司。清设通州判驻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