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务山
一名虚无山。 又名巏山。 在今河北隆尧县西。 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柏乡县 “有山”。 《寰宇记》 卷59尧山县: 宣务山 “一名虚无山。在县西北四里,高一千五百五十丈。《城冢记》 云: 尧登此山,东瞻洪水,务访贤人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顺德府一》: 宣务山,“ 《旧志》: 在经县北十二里,即尧山之东麓也。 亦名巏巏山。 ……柏人城西门内碑是汉桓帝时立, 铭云: ‘上有巏山, 王乔所仙’。 ……魏收为 《赵州庄严寺碑铭》 曰: “权务之精’,即用此。”
一名虚无山。 又名巏山。 在今河北隆尧县西。 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柏乡县 “有山”。 《寰宇记》 卷59尧山县: 宣务山 “一名虚无山。在县西北四里,高一千五百五十丈。《城冢记》 云: 尧登此山,东瞻洪水,务访贤人”。《清一统志 ·顺德府一》: 宣务山,“ 《旧志》: 在经县北十二里,即尧山之东麓也。 亦名巏巏山。 ……柏人城西门内碑是汉桓帝时立, 铭云: ‘上有巏山, 王乔所仙’。 ……魏收为 《赵州庄严寺碑铭》 曰: “权务之精’,即用此。”
即今西藏南木林县。元代于此置乡万户府。
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。《新唐书·安乐公主传》: “尝请昆明池为私沼,帝曰: ‘先帝未有以与人者。’ 主不悦,自凿定昆池,延袤数里。定,言可抗订之也。” 唐张鷟 《朝野佥载》 卷3: 安乐公主 “造定昆池
北宋置,属石门县。即今湖南石门县西北一百十里所街。明置添平所于此。
①在今浙江余杭市西一百二十五里。宋 《咸淳临安志》 卷25引 《径山事状》: “山乃天目之东北峰,有径路通天目,故谓之径山。” 山有东、西二径、凌霄等七峰。旧有径山寺,唐宋时颇负盛名,为禅林之冠,后废
又作丰河。即今陕西山阳县之县河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丰乡川水“出弘农丰乡东山,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……又西南合关祔水”。
在今贵州瓮安县西。《明史·方瑛传》:景泰五年(1454),“四川草塘苗黄龙、韦保作乱, 自称平天大公,剽播州西坪、黄滩”,即此。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东南。南宋绍兴时于此置巡检司。
即盐道山。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12虞乡县:“坛道山,一名百梯山,在县西南十二里。山高万仞,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。故曰百梯山。”
即大漠。今蒙古国南部与中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、巴彦淖尔盟、锡林郭勒盟北部交界地区的戈壁大沙漠。又称大漠。即今蒙古高原大沙漠,斜亘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。《北史·魏太祖纪》:登国六年(391年),
①北魏孝昌初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宜阳县(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)。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。北周明帝二年 (558) 为熊州治,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。隋开皇初废,义宁二年 (618)复置,唐武德
唐时中原地区对西域交通的道路名。附见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,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。所言入西域道,除在今新疆境内的若干支线外,其主要干线有二:(1)为由焉耆(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)至安西(